
中華建設網訊 日前,記者從武漢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禮讚新中國 喜迎軍運會\"城市系列發布會上了解到,武漢全市現已建成總長約64公里、總面積約740萬平方米、綠地面積逾460萬平方米的\"兩江四岸\"江灘濱水空間,曾經的水患之地變為都市風景線和城市會客廳。
武漢素有\"江城\"之稱,水域面積達211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積的近1/4;擁有166個湖泊、165條河流、264座水庫,又被稱為\"百湖之市\"。
為了建設濱水生態綠城,武漢制定了《武漢市建設濱水生態綠城綜合規劃》。
在戰略層面,將水作為城市趕超發展重要戰略資源,提出\"一核兩軸、六楔百湖、藍綠融城\"的空間框架。
在系統層面,提出\"以水定城、以水潤城、以水優城\"三大策略,構建高效的城市水安全保障、開放連續的藍綠網絡和功能多元的濱湖功能區等三大體系。
在實施層面,以\"四水共治\"為切入點,空間上聚焦\"黑臭水體、低洼易漬、大湖周邊\"等重點區塊,時間上銜接\"四水共治、城建計劃、綠水青山\"等行動計劃,圍繞\"護藍、優綠、理岸\",形成四大計劃和若干工程。
目前,左右岸大道、城市陽台、江灘景觀提升、沿江建築立面整治、碼頭岸線整治、橋樑美化等工作已基本完成,濱江景觀效果不斷提升,塑造出武漢美麗的水岸線。
為嚴格水環境質量考核監督,武漢在全國首創長江漢江武漢段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辦法。
2018年度,長江漢江跨界斷面考核8個區共計罰款1100萬元,7個區共計獎勵400萬元。
目前,長江、漢江水質均穩定保持優良水平,2019年1至8月,長江、漢江武漢段水質均值均達到II類,優於國家考核目標。今年,水環境監測數據顯示,東湖最大子湖郭鄭湖已連續6個月保持Ⅲ類水質。其中3月,郭鄭湖40年來首度監測到Ⅱ類水質,創近年來最好水平。
據介紹,近年來,武漢著力擦亮水生態底色,將水作為城市趕超發展重要的戰略資源,以\"兩軸兩環,六楔多廊\"為生態框架,實現了對全市包括水域在內的山水林田湖草的應保盡保;發揮水資源稟賦優勢,突出\"兩江交匯、三鎮鼎立\"的獨特城市格局,保護\"河湖密布\"的自然生態特質,營織\"藍綠融城\"的空間網絡,凸顯濱江濱湖城市特色。
作為全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節水型社會\"雙試點\"城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和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近年來,武漢碧水保衛戰持續發力,大江大湖水環境總體趨好。同時,武漢多部門通過加強生活污水設施建設管理、提升重點河湖水環境、強化工業企業污染控制、治理黑臭水體等舉措,武漢水環境以及防洪、排澇、治污、保供等方面皆取得較大進展。
與此同時,武漢市對黑臭水體實行了攻堅治理。2018年,武漢市全面排查出65個黑臭水體,並成立市委常委和分管副市長為雙指揮長的黑臭水體整治攻堅行動指揮部,推動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當年底,完成61個水體的截污、清淤主體工程,達到消除和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比例為93.85%,並將結果上報至生態環境部。
2019年以來,武漢市繼續推進未完工水體整治工程,完善已基本完工水體的各項配套措施。截至8月底,全市65條黑臭水體整治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結合定期水質監測數據,除個別水體少量監測點位個別數據未達標外,已基本達到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目標。
目前,武漢正以黃孝河、巡司河、機場河為抓手,開展流域性規劃編制和管網排查工作。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獲取論文優先發表、文庫文獻下載、單位/個人專欄推廣等權益, 詳情請私信小編喲! )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