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閔行地名:老街古韻猶當年——閔行區古鎮老街

"

原創: 圖溯上海 圖溯上海

莘莊老街

當年,莘莊老鎮跨莘溪而建,市河東西走向。鎮東、西街沿莘溪北岸而建,綿延有一千米。南北街長338米,與東西街相交於平橋北堍(即海星商場處)。沿街比家挨戶店鋪、作坊。橫瀝港經過鎮東,南北通黃浦江與吳淞江。東街和北街以生活資料商店多,南街多飲食、理髮、菜場,西街主要是農副業生產資料供應處。

莘莊老鎮歷史風貌

莘莊老鎮區今貌

莘溪為鎮上市河,東通橫瀝港,西接竹岡河。1965年鎮區市河填平後建成莘浜路,長1千米余。莘建路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前,有雌雄各一的兩株銀杏樹,樹齡應有400多年,高20多米,為莘莊會真道院的遺存,至今枝葉繁茂,每逢中秋時節雌樹上果實纍纍。

會真道院銀杏今昔對比

七寶老街、七寶教寺

清道光年間七寶古鎮圖

古鎮七寶初見於後漢,形成於北宋。宋初七寶寺遷入,集鎮以寺名。又相傳鎮有飛來佛、氽來鍾、金字蓮花經、神樹、金雞、玉斧、玉筷七件「寶」而得名。明萬曆以前稱北七寶鎮。明清以棉紡業名世,產有七寶布聞名江南,時有郡(松江府)東第一鎮之稱。鎮多寺廟又多石橋,街面多為平房和二層樓房。境內南北向主街商業繁盛,稱為七寶老街,有張充仁紀念館等景點。古蹟有蒲匯塘橋、解元廳、七寶教寺等,另有七寶天主堂等宗教場所。

七寶古鎮舊今影像

七寶名產:大麴酒、十條筋黃金瓜、皮影戲

顓橋老街

顓橋集鎮中心圖(1984年)

顓橋老鎮枕滬閔路,六磊塘橫貫鎮北,東有橫涇港。當年,鎮跨六磊塘有座眾安石拱橋,俗稱磚橋,後訛稱顓橋,地因橋名(「顓」即和善、謹慎,取紀念古帝顓頊之意)。明代設顓橋市,相傳時有杜、徐、王三大姓。清乾隆年間稱鎮,嘉慶時又復為市,咸豐年間設立中渡橋團練局。1948年前,鎮區分治於松江、上海兩縣,以六磊塘市河和北街為縣界,市河以南和北街的東半街以東屬上海縣,市河以北和北街的西半街以西至竹港屬松江縣(光緒年間稱顓橋莊)。因地處產糧區與上海城區交叉地帶,促使米市交易興旺,當時全鎮200餘家店攤中,業米者有30餘家,大多設在眾安橋十字街口。

顓橋老街掠影

梅隴老街

梅隴老鎮舊影

相傳明成化年間,有梅姓人士自安徽宣城經商到此,後入贅褚家弄禇姓人家,漸人丁興旺,擴建新房,遂形成弄堂屋群,因梅姓人丁勝過褚姓,人們改口稱之為梅家弄。清嘉慶間,商市日盛,梅家弄市遠近聞名。當時,在上海地區有三個梅家弄,南市老城廂有東、西兩個梅家弄,而且同屬上海縣。異地同名,常造成麻煩,郵政信函差錯頗多。1931年,當地士紳擬將梅家弄改稱「梅龍」(取龍與弄諧音),可又覺得與乾隆帝下江南時所到的「梅龍鎮」相混,就商定用「隴」字,既有別於他處,又具田園特色。1933年上海市政府發布通告,梅家弄正式改名梅隴。

梅隴老街舊今風貌

召稼樓古鎮

召稼樓古鎮景區圖

據談氏家譜記載:元大德八年(1304年),寓隱此地的參軍談德中在此發家,傳至六世孫談田(明工部右侍郎談倫之子),家業日殷,僱工眾多,於鎮西建一平台式小樓,上掛大鐘,以敲鐘為號,召集稼耕農夫墾荒種田,得名召稼樓,簡稱召樓。2007年,召稼樓古鎮開發為風景區,於沈杜公路入口處建有牌樓一座,保留有禮耕堂、資訓堂等舊建築,恢復石橋,重整街道,沿河建成仿古風雨走廊。每逢周末節假日,來往遊人如織。

召稼樓古鎮今貌

召樓古鎮舊影

古鎮重光第一樁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214508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