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2019成都國際友城青年音樂周成了蓉城市民最燃的記憶之一,阿根廷探戈、哥倫比亞說唱表演、俄羅斯傳統舞蹈、波蘭流行樂隊演奏……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樂人聚集在東郊記憶,為30萬觀眾展現了這個夏天音樂的熱情。
2019成都國際友城青年音樂周表演
該活動已連續八年在東郊記憶舉辦。東郊記憶位於成都市成華區,是在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上以工業遺址保護的模式改建而來,如今已成為全國特色旅遊基地、成都市文化新地標。音樂節、動漫展、國際藝術展、時尚品牌秀、明星路演……每年有超1200場文化活動在這裡上演,很多文藝青年來到成都必來這裡打卡。
東郊記憶還保留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工業建築風貌和老物件,比如綠皮車、隔音觀察室等,在這裡隨處可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勞動最光榮」的塗鴉圖案。經過改造,這裡不再是冰冷的工業風,更多了文藝復古氣息和年代感。在這裡可以拍文藝大片,可以去小劇場看演出,也可以找個小酒吧或咖啡館享受安靜的午後,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在文藝中回味歷史」。
過去成都東郊工業區電子工業迅猛發展,
如今的東郊記憶成為了文藝青年的新寵
那是一段成都的產業發展史。曾經,東郊工業區是國家規劃的重要電子工業基地之一,包括紅光電子管廠在內的一批企業在這裡拔地而起,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力量和人才,是那個年代成都引以為傲的「城市名片」。轉眼半個多世紀過去,從老工業、舊工廠到新時尚、文創聚集地,東郊成了成都產業和城市品質升級的生動縮影。
如今的成都正著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面向全球構建開放型高質量經濟體系,致力於成為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也成為了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告別「三根半煙囪」
1970年,18歲的雷代華進入紅光電子管廠,成為一名正式的工人,2001年她在工會主席的位置上退休。30多年間她親眼見證了多項器件在成都東郊的工廠誕生,實現零突破: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在紅光電子管廠誕生,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飛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原子彈、神舟系列飛船上都有成都東郊工廠的身影。
年輕時候的雷代華
成都工業曾被稱為只擁有「三根半煙囪」:第一根是啟明電燈公司,第二根是造幣廠,第三根是軍火廠,還有半根是火柴廠。「新中國剛成立時成都工業基礎非常薄弱,三次產業比例為73.4∶9.7∶16.9,農業占絕對主導地位。」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
1953年,「一五計劃」春雷炸響,成都東郊成為國家工業投資重點布局區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有10項工程落戶成都,紅光電子管廠就是其中之一。一時間,東郊廠房林立、工人聚集,一片欣欣向榮的生產繁忙景象。回憶起當時的光景,雷代華說:「以紅光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一大批工廠,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給古老成都播下了現代工業的火種,沉睡數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響起了轟隆隆的機器聲。」
上個世紀的成都東郊工業區一景
從此,成都告別了「三根半煙囪」,「一五計劃」「二五計劃」和三線建設後,電子、航空、機械等代表當時我國高端產業的一批骨幹企業在成都紮根,冶金、化工、紡織、輕工等產業也已萌芽待發,以重工業為主的豐富的產業體系成了成都工業的「主角」。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表示,這個時期這批項目的布局,為中國電子工業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鋪墊作用,使成都的電子工業開始起飛。
發展中,成都優勢產業也逐漸顯現。1996年成都根據工業發展情況,發布《成都市培育工業支柱產業實施方案》,將食品、醫藥、機械(汽車)和電子信息確定為四大支柱產業,4年後,成都建成38個行業大類、184個行業細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這一時期,成都個體、私營為代表的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湧現了希望集團、科倫藥業、地奧藥業等一批骨幹民營企業。
到上個世紀90年代,成都東郊聚集了253家中央、省、市屬大中型企業,造就了成都工業的第一個鼎盛時代。在成都市的錦江、成華兩區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有169家,從業人員達15.3萬人。
成都東郊老工業區工廠里的工人留影
曾經在東郊工廠上班是件很自豪的事兒。雷代華說:「紅光電子管廠當年在成都東郊這塊土地上特別火,火到紅光人滿眼幸福與自豪,這裡有學校、醫院、供銷社……火到外人看紅光人『羨慕嫉妒恨』,覺得嫁個紅光人那是最幸福的事;火到全國各個單位都派人來紅光培訓,我們直接去國內外交流學習……那是個讓人無限憧憬和嚮往的年代,紅色成了當時的主色調,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充滿紅色的希望。」
作為四川乃至全國聞名的老工業基地,東郊企業曾是成都發展舉足輕重的力量。1990年,國有企業占據成都國民經濟主導地位,東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2.4%。但隨著時代發展,成都東郊也迎來發展瓶頸期。根據發展需要,後來,成都將大批國企遷走,通過「騰籠換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使工業布局定位更清晰,呈現產業集聚、錯位發展態勢。這一時期,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成都產業集群化發展效益顯現,整體上奠定了當前工業發展格局。
打造產業功能區 重塑經濟地理
1949年成都工業總產值僅有9733多萬元,工業占比不到10%,2018年成都地區生產總值已超1.5萬億元,工業占比近40%,服務業占比超50%,其中先進位造業發展突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8.5%,高於全國2.3個百分點。
這些搶眼的數據讓我們看到了成都工業的迅速發展,而數據背後,抽絲剝繭可以看到兩個字——質量。
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工業經濟日益加大的下行壓力和更加緊迫的轉型升級任務,成都調整工業發展取向,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注重規模擴張向更加注重量質並舉轉變。
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第五次會議明確指出,要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這是對城市發展方式和經濟組織方式的重大調整,也是成都建設產業功能區最終要實現的目標和任務。
2019年9月18日,成都召開「產業功能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這是兩年來,成都第五次召開「產業功能區」建設的會議。成都市持續以新發展理念推進發展方式變革,優化城鄉空間布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圍繞17個產業生態圈調整優化66個產業功能區,秉持一個產業功能區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區的規劃設計理念,推動「產城人」向「人城產」發展邏輯轉換。一幅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未來城市新形態畫卷正從規劃照進現實。
為保證給產業功能區提供足夠的創新要素供應,成都緊抓「一帶一路」機遇,發揮泛歐泛亞門戶樞紐城市的優勢,花大力氣攻堅「5 5 1」重點產業領域,明確了以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產業為先進位造業重點,以期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同時,積極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構建「人工智慧 」「大數據 」「5G 」「清潔能源 」「供應鏈 」為核心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開放型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外籍人士辦理留蓉相關手續
與此同時,成都不斷吸引全球人才的匯聚,如出台「人才十二條」,放寬人才落戶限制、給予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扶持等,在全國乃至全球招引人才,引進了一批高層次領軍人才、產業急需高端人才。有數據顯示,人才新政實施以來,成都累計吸引新落戶本科及以上青年大學生超過27.5萬人,登上《財富》雜誌「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
在注重存量培育的同時,成都積極引進優質增量,通過內培外引,夯實、補足產業鏈條。自1984年成都引進第一家外資企業以來,進入新世紀,成都先後引進了英特爾、德州儀器、一汽豐田、一汽大眾、京東方、格力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入駐,並推動中芯國際、富士康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目前,已有近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成都落戶,隨著這些資本的注入,成都工業發展質量顯著提高。
今年年初,格力成都產業園項目在成都市新津縣開工,填補了成都在智能家電領域的產業空白。談及來成都的原因,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表示,成都環境和資源優勢兼備,格力在這裡也擁有市場,最重要的是當地政府的服務精神和服務效率為企業發展除卻後顧之憂。
京東方柔性屏
如今,圍繞芯、屏、端、網、軟、智六個環節,成都正著力打造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而入駐企業也在成都實現了就近合作。投資30多億元在成都建立第一個工廠以來,京東方又在成都投資400多億建立了國內第一條6代AMOLED可摺疊柔性面板生產線,還建立了研發中心和實驗室。今年5月,成都與華為、華為與京東方簽署合作協議,深化產業協同,共同打造網絡通信和新型顯示產業全球重要基地。京東方創始人王東升表示,成都擁有良好的人才基礎和產業基礎,是企業產品向西向南輸送的重要口岸和樞紐。
良好的發展環境,催生優質產業勢能,以電子信息為例,全球50%以上的筆記本電腦CPU由成都供應,投影市場全球出貨量第一,規模以上的電子信息產業有1200家,今年上半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達4000多億,增速16.3%,遠高於全市經濟增速……如今成都已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重要一極。
成都太古里
隨著跨國公司、外國領事機構數量持續增長,成都的國際影響力也逐年增長。其中僅駐蓉外國領事機構就有近20個,數量處於中西部地區首位。深度連接世界,成都瞄準了「成都購」。當下,成都從深化生活性服務業供給側改革出發,以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目標,推動成都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
領跑的新經濟「機會之城」
成都是一座不甘於追趕、並跑的城市。
當下,新經濟正在成為北上廣深等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而成都對於新經濟的謀局更早一些。2017年,成都召開新經濟發展大會,提出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並明確指出到2022年將培育獨角獸企業7家以上,潛在獨角獸企業60家以上。
之前,成都還沒有「獨角獸」,如今新潮傳媒、醫聯、1919酒類直供、駒馬物流4家獨角獸企業已養成。醫生實名制社交平台——醫聯,構築聚焦於慢病管理和家庭醫生的網際網路醫院,去年完成D輪融資,登上「2019福布斯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榜」。醫聯創始人兼CEO王仕銳說:「我們的發展需要依靠城市的力量,需要醫院醫生、上游藥企、進出口貿易配合,甚至需要5G、人工智慧、大數據配合,要做好未來5年的中國家庭慢病管理和家庭醫生的智能化只能在成都。」
成都高新區天府五街軟體園內創業氛圍濃厚
在這個過程中,成都市轉變經濟工作的組織方式,變「給優惠」為「給機會」,按配菜變點菜的思路,充分考慮企業的需求。專注於無屏電視設計、研發和生產的極米科技是一家成都民營企業,5年間超越長達15年稱霸國內投影市場的國外品牌,成為中國市場第一。極米科技董事長兼CEO鍾波表示,極米科技快速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效解決了創業過程中的難題,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便利。
在新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成都力爭領跑。2018年,成都新增新經濟企業4.1萬家,也就是說每天有超過110家新經濟企業誕生,新經濟企業專利數量達5.65萬件,同比增長117%,新經濟活力躋身全國前三,成為名副其實的「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
如今,阿里巴巴、京東方、微軟、紫光等眾多引領新經濟發展的行業巨頭把目光瞄準成都,沿天府大道向南北縱深展開,組成一幅成都新經濟產業地圖。圖為成都高新區的中國歐洲中心和天府軟體園。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報,對2018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取得明顯成效的省、市、縣等予以督查激勵。在國務院辦公廳通報的30項工作中,成都多個方面工作上榜,其中就包括「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特色優勢明顯、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產業基礎雄厚的地方」這一項。
今年,成都又創造性地將新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需求相結合,先後兩次發布「城市機會清單」,對外公布1200餘條可與世界各地優質企業、機構等展開合作的機會信息,涉及智慧城市、東部新城、公園城市等11個應用場景,還有助力區域協同發展和連結全球經濟發展的合作信息。這一做法被專家稱為「發展新經濟的又一創新探索」。
「成都營商環境就像川菜一樣融會眾家之長,善於吸收、敢於創新,推動成都新經濟呈現出高速增長、迅猛崛起的大好勢頭。」福布斯全球媒體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麥克·佩里斯曾這樣評價。
這座曾以農業為主的城市,經過一代代人奮鬥,已成為電子信息產業迅猛發展、新經濟順勢騰飛的新經濟「機會之城」、國家中心城市。2016年以來,成都連續四年位列機構評選的「新一線城市」榜首,今年上半年成都經濟增速領跑全國,在16個「萬億俱樂部城市」中位居第一。
順應時代發展,成都緊抓機遇,在產業更新中為自身發展肌理融入創新活力,為城市品質鍛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也為當下城市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一定借鑑與啟示。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214346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