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壁立千仞,自為山峰,山是一塊石,石是一座山。它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在歲月的長河中,亂石穿空,形成四十里壯闊的丹霞地貌。它是赤城人的四十里長嵯,也是赤城人四十里繾綣纏綿的長夢。
四十里長嵯
滴水崖前
四十里長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後城鎮,北距縣城約40公里,南距北京100多公里。它南起後城鎮滴水崖,北到龍門所,綿延20餘公里,垂直高約200餘米。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裡已經是驢友們「一場說走就走旅行」的必來之地。
後城赤壁通體是一整塊摩天巨石,峭如刀削,因當地人把峭壁稱作「嵯」(當地音cha,二聲),自此得名四十里長嵯。嵯,《說文》:山貌也;《廣雅》:高也。漢語詞典有嵯峨一詞,形容山勢高峻。從「長嵯」一詞,足可見當地語言之古樸精準。據說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爾斯岩號稱「世界第一巨石」,其基圍周長約8.5公里,而滴水崖從東到西直線長20公里,完全能挑戰艾爾斯岩。
長嵯的起點滴水崖,又名碧落崖,通體是一整塊高600米的摩天巨石,丹崖碧頂,峭如刀削。三伏酷暑,道道泉水涓涓瀉下;三九隆冬,根根玉柱直指雲霄。崖頭有碧落洞,洞中玉泉終年滴水,隆冬不凍,滴水崖由此得名。明文學家、書畫家徐文長曾題詩:「朝陽道觀一石懸,滴水孤崖百丈邊。餘氣出關連大漠,長風吹壁立青天」。
滴水崖石窟開鑿於明代,經過五年的大規模開鑿,竣工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初。因滴水崖山勢巍峨,當曙色初啟,大地朦朧,惟此崖獨得一片朝陽,故名朝陽觀。據說從唐朝起有人就在巨岩上雕刻文字和佛龕,原意是想把巨岩一圈雕滿以表宏願,但歷史滄桑,戰亂頻仍,未能成古人意。即使如此,千年歲月的沉積還是留下了很多美麗的痕跡。朝陽觀就是在這塊巨岩上掏空雕刻而成,在清風明月和晨鐘暮鼓中,靜靜地佇立。
長城的替代
我們沿崖邊水泥路開始了行走長嵯的旅程。緊貼石壁前行,紅色的粉塵小路隨著石壁而曲折,前行不遠見崖壁上有一個方形石洞,幾乎被樹枝遮蔽。石洞上方的摩崖石刻大字紅顏斑駁,但可以辨認出洞的東側刻「關外名山」,洞的西側刻「壁立萬仞」。滴水岩陡直的崖壁自上而下並排鑿著五排孔洞,有的地方還多一排。估計古時這些孔洞塞進了楔子,供人們攀登。中間豎排幾個大字,可惜已經漫漶不清,難以辨認。
順著長嵯的崖底走訪,發現蜿蜒二十餘公里的連綿長嵯,山勢走向清晰,坡度平緩的山頂上有著遼闊的次高山草甸,大片以樺、楊、落葉松、野生杜鵑等構成的原始次生林散落其間。猶如世外桃源般的高山村落,看似險峻的嵯峨之巔,卻充滿詩情畫意。
嵯邊道路基本由砂石和碎石組成,有的從山脊大石頭上延綿下來。明代時,在長嵯西北十多公里處的白河河谷,建立了樣田堡,以防止蒙古騎兵避開長嵯,順河谷東南而下,現稱為樣田鄉。在長嵯東面建立了長伸地堡,也是為了控制河穀道路。而在長嵯南端,則建立了滴水崖堡,以防止蒙古騎兵沿長嵯下面的大川東南進入北京延慶縣。
長嵯上平坦開闊,南端有長城遺蹟,東西橫跨長嵯,據說為唐長城。長嵯北端紅沙梁,那裡有明長城伸展出來,防守河谷隘口。長嵯頂端坍塌的烽燧格外醒目,它監視著嵯下的敵情,並向遠方傳遞烽煙。
四十里長嵯,就是長城的替代,就是守衛身後疆土的長城。
長嵯是天然的屏障
熱土豪情
經常出遊的我深感南北方景色的不同,南方的溫婉靈秀,北方的雄渾大氣。四十里長嵯,便是北方野生風景的絕佳代表。
清晨,薄紗一般的迷霧,帶著夜間露珠的清甜,如同流動的漿液,如同一場不期而遇的夢幻,纏繞瀰漫在遠山之間。真是天接雲濤連曉霧,不識長嵯真面目。
山腳下是小村落。晨霧散盡,太陽終於升起。一旁的四十里長嵯,已是山高人為峰。
「夕陽懸高樹,薄暮入青峰」,任是黃昏也動人。長嵯的夜,是安靜的夜,不帶一絲塵煙;長嵯的夜,是靜謐的夜,雖無淙淙流淌的山間清泉,卻有清麗的鳥鳴聞于山間。
四十里長嵯也許山花不夠爛漫,野草也不夠豐茂,卻能給人生的慾望。不論是溝壑、山尖,還是崖頂、平原,曲折蜿蜒的赤壁都讓人豪情沖天。
四十里長嵯雖無驚濤拍岸,卷不起千堆雪,卻仍讓人無限感慨,江山如畫,赤城這片熱土孕育了多少豪傑!
此時如有酒、有友,當敬這遼闊天地,敬這塞外長嵯,當相視一笑,心下淡然。
世間一切皆可消失,如這壁上石窟,在風吹雨打中漸漸模糊;世間一切又皆可重建,如同這一路上的相伴。
(燕都融媒體特約撰稿 赤子)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214296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