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和閨蜜佳佳去旅行,到了一處特別美麗的遠方。佳佳說風景美得醉人,情不自禁必須自拍。
哇,人真好看!可是,你能看出來我們在哪兒嗎?
人太大,景太小,看不出來全靠猜。身後肩膀旁的電線桿很北方,有草地有池塘,有點像河南·鄭州郊縣新密。
什麼呀?我們去的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呀。
這是我給佳佳拍的遠景照片,她腳下,是美麗的呼倫貝爾—胡列也吐濕地草原。
佳佳看了我拍的遠景照片,感慨萬分:
「這才是旅行照應該有的樣子,大大的世界小小的我,不虛此行啊!光拍大臉照,豈不辜負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相信很多人都有和佳佳同樣的感受,旅行,拍人也要拍景,如果只拍大頭貼在家就可以了,跑這麼遠當然要拍「人美景也美」的大片。
如何拍好一張,會講故事的【環境人像】旅行照?
9個字:
大大的世界,小小的我。
拍出大美自然和小美自我,將兩者融為一體,是環境人像攝影中的一個藝術境界。有景有人,人景相融,大場景的畫面和人物,交織成一幅無法分割的畫面。
要拍出「大場景」意境大片,有兩個前提:
前提1審美和眼界
天天見朋友圈的大頭貼,視覺想像力受限。首先,你需要提高的不是技法,而是自己的審美和眼界。審美,才是攝影的第一道門檻。任何技法都拯救不了「美盲」攝影師的「渣片」。我們來看看大師傑作。
加拿大的攝影師Elizabeth Gadd拍攝的照片,是唯美風格環境人像的經典作品。
照片上的這位美麗的紅裙姑娘,就是攝影師Elizabeth Gadd,這3張都是她的自拍作品。
環境人像攝影,拍的是美女,更是美景。人,站在天地之間,是完整的一幅畫,講述了一個人與自然的故事。
Elizabeth Gadd鍾情於捕捉人與自然的結合之美,用詩意的鏡頭,拉近了人和自然的距離。
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
「景大人小」。
只要抓住了這個特徵,我們普通人在旅行中,也能拍出這樣大氣的【環境人像】照片,雖然比不上大師的境界,但也足夠「脫俗」了。
【風之谷】這張照片,像極了宮崎駿的畫,是2019年7月我在呼倫貝爾拍攝的。站在白樺樹下,向遠方招手的白衣女孩,就是我的閨蜜佳佳。她把微信相冊封面換成了這畫面,說這是她夢中自己和世界純潔的樣子。
【走向遠方】這張照片,是我在呼倫貝爾·邊境線公路上拍的照片,一條通往遠未知世界的人生之路,沿著紅裙女郎的腳步展開。
【夕陽的家】這張照片,是我在三亞亞龍灣自拍的全家福剪影,我們的愛,融化在金色夕陽里,攝於2018年11月。
【小紅帽】這張照片,是我在進藏途中,新都橋自拍的作品,攝於2016年9月的一個午後。
環境人像作品,就在你旅行的途中,隨處可見,隨手可拍。看到感動的風景,停車,走進山水之間,拍張大大的世界,小小的我。
前提2請你:退後,離遠一點。
習慣了拿起手機伸胳膊就自拍,人物距離鏡頭太近。想拍出大場景,你得退後,離遠一點。
美國著名攝影師喬治·蘭格在《相機是個有愛的盒子》書中這樣說:
退後一點,移動到更遠一點。廣袤的風景沒有界限——這將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感覺,這就是距離之美。
我在天壇拍大場景照片時,三腳架距離人物5米左右。拍出整個天壇祈年殿的宮殿,和氣勢磅礴的台階。大場景,就是距離產生的空間,空間產生的氣場。
當然,距離遠了只是不拍大臉照了,
想要拍好環境人像作品,你還要學習以下三點:
一、場景構圖——橫平豎直的世界
攝影絕對是不是「咔嚓」按一下快門那麼簡單。對於廣大遊客來說,拍好大場景的照片,第一步需要學習的就是:
基本構圖原則:橫平豎直的世界
Elizabeth Gadd的攝影作品之【橫平】:海平面
Elizabeth Gadd的攝影作品之【豎直】:森林
在海邊、湖邊、水面,就會出現水平面。
在山下、路邊、花海,出現地平線。
原則上,水平面和地平面,在構圖時是「橫」的,要平行於畫面。(特殊的斜線和對角線構圖除外)
比如:遠方道路的地平面如果不平行於畫面,會產生強烈的失衡感,嚴重影響了畫面的美觀。
平行於畫面的海平面,構圖穩重大氣,畫面才平衡美觀。
同理,如果畫面出現樹木、樓房,就是「豎」。原則上,要垂直於畫面。
我自拍的這張照片,也是典型的橫平豎直。油菜花的地平線平行於畫面,白樺樹垂直於畫面,整體構圖簡單穩重。
在拍攝時,由於環境的複雜性、透視的自然折射和廣角鏡頭的變形,會出現「橫平豎直」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那怎麼辦?
樹長歪就歪吧,地平面平行就可以,剛好彰顯樹木的肆意生長之美。乾脆,我也跑向樹歪的方向,和它一起歪,畫面反而出現特別的美。
樹林低角度大場景,由於透視關係,總有樹木是傾斜的?怎麼辦?讓地平面平行於畫面,最靠近主題人物的,處於畫面中心位置的那棵樹是垂直於畫面的,其他樹就隨便啦。這樣整體看上去照樣是平衡的。
當然,橫平豎直是構圖的基本原則。原則是用來讓你得60合格分的,原則也是讓你用來打破的。當你開始創意構圖時,就可以故意不橫平豎直,自由創作了。
二、人物塑造——服裝色彩的對比
當景大人小時,人的面積小,要想突出人物主體,服裝的色彩幾乎成為了最重要的設計要素。
同樣,我們先用大師作品,來提高一下審美。
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埃里克·麥迪根·赫克(Erik Madigan Heck),是一位新銳攝影大師,我們來看他的3張環境人像作品。
藍色天空下的紅色的山丘,姑娘穿著一件長長的,白色黃色橘色相間的長裙,像來自山間的精靈。仿佛她把白雲、花蕊和紅色苔蘚穿在了身上。服裝的色彩既有對比,又有融合,獨具匠心。
中無雜草的綠色草原上,白色、米色的小羊羔如點點星光,身穿淺藍色薄紗裙的姑娘,宛如精靈一般跳躍在自然中。沒有選擇白,攝影師用柔軟的淺藍,使她,仿佛一朵停留的雲,一個略帶憂鬱氣質的羊羔。
金黃色的草原上和白色的羊羔是自然的色彩,穿閃亮的華麗的藍色禮服的姑娘,在視覺上形成了強烈對比。我們來自兩個世界嗎?我們要去的是同一個地方嗎?這件衣服仿佛為讀者提出了N個人與自然的問題。
那麼,我們日常旅行中,拍攝大場景環境人像,選擇什麼樣的服裝呢?
1、色彩的對比和協調
大場景時,人物服裝和風景要有強烈對比。當人物站的很遠時,如果沒有色彩的對比,人就會淹沒在風景里。
色彩明度和純度很高的紅色、藍色、黃色三原色,無論站在藍天白雲下的草原,還是站在香格里拉的秋色中,都是大場景照片的寵兒。
在然烏湖偶遇了白雪世界,我趕快穿上這件紅斗篷,白雪皚皚里,還有什麼顏色比紅斗篷更加童話呢?
色彩有對比,也要有協調。在莫爾道嘎森林公園,長滿紅色苔蘚的石頭坡上,我們穿了和苔蘚接近的土黃色,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2、色彩的簡單和純潔
大場景照片,服裝儘量穿凈色。花色的衣服一旦走遠,就像一件迷彩衣,看不見你的身影了。
比如我今年去青海的攝影旅行,準備了7件連衣裙,分別為:白色、黃色、紅色、湖藍、天藍、玫瑰紅、粉紅色;還有草色、黃色、紅色、藍色的6頂帽子。我將根據不同天氣、環境,選擇穿不同色彩的衣服,走進風景之中。
我要成為,畫龍點睛的那一筆。
關於拍照選擇服裝色彩的專業介紹,我寫了一篇10萬 的教程,你可以點擊看看:旅行拍照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最上鏡?最大片服裝色彩排行榜來了
三、情緒表達——不看鏡頭用身體傾訴
和自拍大臉照不同,大場景照片,人都比較小,甚至面部表情都看不清楚,這個時候最美的姿勢,就是不看鏡頭,用身體演出人與自然的故事。
Elizabeth Gadd大師作品
無論是躺在青苔上的紅衣女郎,還是踩著山頂行走的黃衣女子,她都不看鏡頭,忘記了觀眾,全身心地投入這場和大自然的戀愛之中。
埃里克·麥迪根·赫克拍攝的畫面里的人物,沒有人看鏡頭,她們在遊戲在嬉戲在撒嬌甚至在睡覺,沒有觀眾,自由的在鏡頭裡遊走。
在日出旅行中,我們如何設計自己的身體語言呢?這就是大家常問的,拍照擺什麼姿勢好看的問題。拍大場景,因為太遠看不清面部表情,身體語言靠的是劇本,而不是臉。
記住,你要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去擺一個動作。
你需要劇本的想像力。比如這張馴鹿照,像不像一隻在森林裡迷了路的馴鹿,問女孩:「我可以進來喝口水嗎?」
給世界一個「背影」。背影是大場景最常用的劇本,在森林裡抬頭看樹,在草原上奔跑,在小巷漫步等,背景最容易讓人無限遐想。
你去盡情地玩耍。比如往天宮中扔帽子,看著它旋轉著漂亮舞姿,慢慢飄落,接住它別倒在地上了。這姿勢,不能再完美了。
你去向天空祈福和傾訴。比如站在敖包前,踮起腳尖,抬頭閉上眼睛,感恩生命的饋贈。
總結一下:
一張會講故事的【環境人像】旅行照片,包含三個要素:場景、人物和情緒。
通過組合這三個元素,來產生化學反應,讓觀眾看了以後浮想翩翩,甚至將自己代入角色中去感同身受。
說起旅行的意義,很多人會說,旅行,是一個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而環境人像攝影,也是一個拍天地、拍眾生、拍自己的過程。希望這個教程,可以幫助你從心靈感知,到攝影的技巧上都有所提升。
這世界太奇妙,
大大的世界,小小的我。
讓我們用攝影作為語言,來與全世界交流。
我是一位自拍攝影師,更是大自然的孩子。如果你和我一樣愛美愛旅行愛攝影,歡迎關注@影像詩人董藝,和我一起把照片拍成詩,一起遇見更美的自己,更美的世界。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214291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