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今年力爭消除海拔4300米以下無樹村

"

西藏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安全屏障,這裡地理環境特殊,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同時,也是中國乃至東半球氣候的「啟動器」和「調節區」。但這裡的生態環境因其獨特性而同時具有明顯的脆弱性。一直以來,西藏為保護生態環境不遺餘力地開展了各項工作。

劃定並完成4個 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

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和《退耕還林條例》的規定,西藏於2002年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到2018年底,累計完成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造林任務47.9萬畝,覆蓋全區7市(地)、53區(縣)、10.21萬戶、57.26萬人。

記者從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十八大以來,西藏累計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22.9萬畝,工程覆蓋全區7市(地)、48縣(區),惠及4.95萬戶、26.64萬人,其中貧困戶18128戶、84513人。

為確保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林草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等部門於去年聯合印發了《西藏自治區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管理暫行辦法》,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增加了林草植被,加快了國土綠化進程,優化了經濟結構,增加了農牧民收入,對改善高原生態環境、促進農牧區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直以來,西藏還高度重視西藏荒漠化沙化,持續開展防沙治沙項目。十八大以來,通過實施生態安全屏障防沙治沙、財政專項防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和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等工程,累計完成各類沙化土地治理33萬公頃。有序劃定並完成了噶爾縣、定結縣、仲巴縣、薩嘎縣4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對不適宜治理的4萬公頃沙化土地封禁保護。

區林業和草原局還先後印發了《西藏自治區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管理辦法》《西藏自治區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管護人員管理辦法》,研究制定了《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防沙治沙追趕先進省(區)工作方案》等,力求從制度層面推進全區防沙治沙工作。「通過工程實施,促進了沙化土地的生態修復,遏制了沙化土地的進一步惡化和擴展,局部沙化嚴重的區域得到有效治理,沙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牧業生產逐步實現穩產增產,道路、交通、安居等有了良好保障,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相關工作人員說。

推進國土綠化進程

消除「無樹村、無樹戶」

為營造宜居的生態環境,2013年至今,西藏通過實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防護林體系工程、西藏「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拉薩周邊造林綠化工程等工程,共完成造林綠化任務736.51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62.92萬畝,封山育林373.59萬畝(含防沙治沙)。

2017年,西藏召開專題會議開展了全區海拔4300米以下「無樹村、無樹戶」摸底調查工作並制定了消除計劃,截至2018年底共消除867個無樹村,85924個無樹戶,力爭在2019年消除全區海拔4300米以下「無樹村、無樹戶」的目標任務。可以說,到時候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會有綠蔭。

地球上有三大生態系統,即森林、海洋、濕地。其中,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據了解,十八大以來,西藏共申建國際重要濕地1處、國家濕地公園14處,2處自治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晉升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截至目前,全區共建立3處國際重要濕地、13處國家重要濕地、15處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2處國家濕地公園,受保護濕地面積達435萬公頃,占全區濕地面積的66%多。西藏還先後實施了極小種群救護繁育、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建設、野生動物救護站建設等項目20餘項,落實投資4500多萬元;先後實施了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濕地保護獎勵等項目30餘項,落實資金達4.6億元以上;同時,為維護群眾利益,2006年西藏開展了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工作,十八大以來共兌付和預撥野生動物肇事損失補償資金近3.4億元。

通過以上項目和政策的實施,有效保護了野生動植物、濕地等自然資源,有效維護了生態系統的自然性與完整性,實現了維護群眾利益、保護野生動物的雙贏目標。

來源: 中國西藏網-西藏商報

作者:李海霞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214249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