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名家沙龍|魏春雨:讓建築藝術充滿煙火氣

"

編者按:

第一期新文旅·新融合名家沙龍於日前在李自健美術館舉辦。多位學界、業界專家來到名家沙龍現場,以「當美術館成為『網紅』」為主題,探索了藝術與旅遊之間的無限可能。新湖南摘錄了專家的精彩觀點,與大家分享。

魏春雨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美術館網紅,我自己接受網紅這個詞習慣了很久,建築師搞什麼網紅,好像不太符合我們原來的既定目標,但是這些年也有了轉變。

總體來說,我把「網紅」翻譯一下,對我這個設計來說,它其實是個總共參與性的問題。為什麼原來做的房子不太容易成為所謂的網紅,可能就是我們原來有過多的指令性的,約定俗成的標準和規範。

「我是個放牛娃出生,我要有鄉土的氣息,你的房子要給我抓地。」李自健老師就是這樣開啟我的「網紅」之旅的。後來在設計中我就拚命尋找這種感覺。

另外公共性的表達,在這個設計當中有點顛覆。從湘江到洋湖,我們建築是座落在中間的,要形成一個從湘江到洋湖濕地生態的空間廊道,就一定要把博物館劈開。這種設計一般人是不太同意的。

這個設計潛伏了一個日軌的概念。日軌的概念在整個廊道中可以看到日月星辰的變化、光影的流走,可以感到時空的變化,這比真正做一個封閉的大堂感覺更好。後來開幕儀式、各種活動都在這個大的架空的廊道中進行,把博物館的氣勢和張力做出來了。

總體來說,這個建築是有溫度的,空間變化比較多。你沒有感覺是來朝聖或者瞻仰的心態,你覺得這個地方跟你有關係。美術館上面嵌入了一個城市廣場,這個感覺非常好。因為別人不一定是來看,就是來逛一下,坐在搖椅上曬曬太陽,帶著小孩子,這樣把美術館的本質內涵回歸到了公眾。

美術館在大家想像中是高大上的事,如果打回到原形去看美術館的本質是什麼,實際上它就是一個人參與藝術互動的場所而已,這個場所中感覺到有溫度、有歸屬感。

其實做設計不完全是對著圖紙,事實上還是要根植於社會生活。包括業內很多的建築師、設計師,他們會覺得這個美術館似乎為長沙營造了某種藝術調性,覺得長沙可以有這種藝術調性。

我引用一句話:當哲學家不在討論哲學問題的時候,才是哲學真正復興的時候。我轉換過來:當建築師不再討論建築問題的時候,才是建築真正復興的時候。

[責編:田甜]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21424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