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重慶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愫起於漫畫家掃把,畫的繪本《在重慶》。掃把用溫柔的筆觸,細膩的文字,描繪出的重慶,是地鐵可以在天上飛躍奔馳的魔幻現代感,是帶著汗流浹背的小面軍團的人間煙火味,是山水凝聚在一起的森林自然感。初至重慶的你,肯定會被城市建築所吸引,驚訝於高低不平的土地上怎麼能修出建築森林,也許你更會嚮往那些熱門的景點,但是想要體驗山城,北碚區嘉陵江畔北溫泉附近的景點是不容錯過的。
北碚區地跨嘉陵江下游兩岸,距市區約49公里,因境內廟嘴有石樑伸入江心,古時稱其為「碚」,且居重慶之北,故名「北碚」。北碚景色俊秀,人文豐厚,其中區內有金剛碑老街、北溫泉、溫泉公園內又具有極其豐富的名勝風景,在公園旁附近更有眾多舊址遺留,怎能容許自己錯過呢!
金剛碑老街是坐落於重慶市北碚區北溫泉鎮境內的縉雲山下的嘉陵江畔,離北碚城區5公里。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尊者到縉雲山建寺之時,有金剛力士前來助力,曾遺漏了一塊巨石在此,當地人俗稱為「立石子」。巨石高6米多,寬2米多,狀似一碑,直深入嘉陵江。唐人曾題刻「金剛」二字,故得名「金剛碑」。抗戰時期,金剛碑是大師出沒的地方。當時的中國石油大王孫越峰,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翁文灝,正中書局著名的散文學家謬柴群,歷史學家翦伯贊都曾居於金剛碑。從清康熙年間興街,至今為止已經經歷過了300多年滄桑歷史。
「年來詩興已無多,不到名山懶放歌,今日置身巴峽里,蟲吟泉吼也相和。室外飛泉轉暴流,疑風疑雨更疑秋。而今識得聲塵幻,為蘊空從一入收。節候忽驚景物新,亭林游賞及芳辰,紅梅任是花千朵,綠水悠悠更動人。」這樣的詩句卻是描寫與金剛碑老街同在北碚區的北溫泉公園內的景象。
北溫泉風景區的前身是溫泉寺,創建於南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曾經的它廟宇輝煌,石雕甚眾,寺內香火興旺。 後經北周武帝和唐武宗兩度滅佛,毀壞嚴重,唐貞宗時期重建廟宇,並在後山岩間刻摩崖佛像,但是到了明代以後就重修成一門三殿,清康熙年間補修,在寺前建造了接官亭,寺後迎流砌池,廣方四丈,上翼以亭,無論天晴落雨,遊人均可下池沐浴,並利用溫泉水源和地形,修建了戲魚池、半月池等,供遊人觀賞。在1927年5月,盧作孚先生倡導後,巴蜀各界名流募捐萬餘大洋,建成嘉陵江溫泉公園,如今園內仍保留著石碑,銘記著當年造福桑梓者的姓名。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葺,風景區面貌不斷更新,現已成為中外遊人的旅遊勝地。
在園內有柏林樓、數帆樓、竹樓、農莊、磬室等各種各樣的名勝風景。
其中柏林樓是在1935年由民生公司捐款修建, 土木結構, 面積892平方米。盧作孚等辦民生公司時,軍閥陳書農的家庭教師王伯寧出力甚大,盧便以伯寧的諧音取名柏林樓,曾作公園招待所, 昔日有郵電設施,在1986年仿原樣重建時改為磚混結構,鋪裝了門前左右平台,在石梯中新置花壇。
而位於北溫泉內的數帆樓的建立就更加有故事了,相傳是北碚的開拓者、著名愛國實業家盧作孚修建北溫泉公園時,川軍「傻兒師長」范紹增常來縉雲山打獵,之後下榻北溫泉,常同江北上紳文化成等人打麻將。盧作孚告訴他們,你們打牌抽頭的錢將在公園建一處別墅。 後見抽頭甚少,他們自行決定,輸的照付,贏的錢全部歸公建樓。如此數帆樓便在1930年建成。
該樓依山臨江,憑欄眺望,可見江中點點白帆,故名數帆樓。此樓石牆木樓頂,一樓底,每層8間,共365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旅行社在數帆樓設高級招待所,抗戰時期,周恩來、朱德、董必武、吳玉章、劉伯承和蔣介石等人都曾在此下榻。在數帆樓旁還有竹樓,其用竹牆、竹柱、木樓、小青瓦面構成。劇作家陽翰笙曾在此療養,將《塞上風雲》與《日本間諜》改編成電影劇本。郭沫若還曾在此旅居過。
在北溫泉公園中心位置有處別墅 名為「農莊」,其為土木結構,草頂面積120平方米,農莊的原主人為抗日軍官陳書農。在1927年5月時,盧作孚出任北碚峽防局長兩個月後,決定在溫湯峽開辦一個嘉陵江溫泉公園,盧作孚除了身體力行,親自參加建設外,更重要的是開闢資金來源,募捐建設經費。他發現陳書農願留名於此,便勸說他捐獻巨款,在園中心修建幢別墅,取名「農莊」
磬室位於北溫泉公園乳花洞下端的嘉陵江畔,背靠江岩,面向五潭映月,三面岩石壁立,面臨山。室築其上,別致險峻,幽靜奇特。因坐落石壁如磬,又有江水擊石, 聲鳴若磐而故名。所以才有上文所提及的詩句,那其實就是曾任重慶大學校長的何魯曾為磬室所作。
老街、溫泉、名人、這個市區相隔不算太遠的地方就這樣默默的綻放出迷人的色彩,讓人忍不住想要進一步去了解探尋,這樣處在重慶嘉陵江畔的北溫泉值得好好的體驗。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