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過白馬寺的人都知道,在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有一座高塔,名叫齊雲塔。
齊雲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距今已經1900多年,是中國第一座塔,開創了中國塔類建築。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齊雲塔重修,重修後的齊雲塔距今也已經800多年,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也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之一。
塔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0餘畝,塔高35米,共13層,造型具有唐、宋時期密檐樓閣式塔的特點,並採用了仿木結構做法,對研究金代建築特徵,尤其是中原地區金代磚塔結構特點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例證。
根據《釋源大白馬寺齊雲塔靈異記》記載,己巳年二月八日,漢明帝劉莊駕臨白馬寺,會見了騰、蘭兩位印度高僧。據說,在很早以前,那個地方忽然湧出一個土阜,高達丈余,人們把它剷平之後,它又會重新冒出來,且\"其上時放光明\",老百姓們都覺得很神奇,就將其稱為\"聖冢\"。東漢之後,幾經戰亂,齊雲塔幾度興毀;五代之後,莊武李王曾建造了一座九級木塔,高500多尺。
根據考證,北宋初期,自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起,李繼勛創建\"東白馬寺\",並建造了一座木塔;到了北宋末年,木造被焚毀。而到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臨濟宗僧人棲岩彥公又重新建造了一座磚塔,人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或白馬寺塔。到了清代,如琇和尚稱其為齊雲塔,並被後人廣泛接受。
關於齊雲塔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說是很久以前,白馬寺中有個蛤蟆潭,裡面住著一隻癩蛤蟆精,不高興的時候就會在潭中掀起洶湧的波濤,導致百姓們家破人亡。有一年的臘月初八,一位老和尚經過此地,聽說了此事,便收服了蛤蟆精,並指揮蛤蟆精搬磚運石,在蛤蟆潭旁邊修了一座佛塔,因為佛塔高聳入雲,所以被人們稱為齊雲塔。
此外,齊雲塔還有一\"奇\",即站在塔南約20米處拍手,塔會發出類似於青蛙叫聲的\"哇哇\"聲。而根據洛陽市某中學的幾個同學考證,齊雲塔的\"蛙叫之謎\"是:拍手的聲波傳到塔身後被反射回來,且每一層塔檐也都會相繼把聲波反射回來,形成一種聚焦現象;人們聽到的由齊雲塔形成回聲,其實是由多次簡單回聲疊加、延續以及所謂\"聚焦\"而形成的一種複雜的\"綜合回聲\"。
1961年,白馬寺及齊雲塔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以來,在市宗教局的領導下,白馬寺已故方丈海法法師集資百萬,修建齊雲塔,建有禪堂、觀堂、僧房等三十多間房屋,並修建了山門、碑廊等,成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想了解更多河南文化、旅遊相關資訊,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