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於東漢,興於明萬曆年間,煙波浩渺的洪澤湖畔,有一座名叫蔣壩鎮的千年古鎮,它自古以來就是繁華的商業重鎮,素有「蘇中小南京」之稱。
世界級文化遺產洪澤湖古堰在這裡,淮河第一閘「三河閘」在這裡,南水北調諸多河工項目也在這裡。
源遠流長的歷史造就了燦爛的河工文化和特色美食,利用溫泉、花海、美食、水利工程、唯美民宿,勾勒出一座河工文化風情小鎮。
千年的時光浸染,蔣壩鎮摸索出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其風味菜肴名動四方,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淮陽菜中的名品—「蔣壩魚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緊鄰洪澤湖的蔣壩鎮,魚蝦蟹自是餐桌上的常客,而蔣壩魚圓就是洪澤八鮮之一之一的白魚製成。
選料要用三斤以上的白魚去鱗破肚,掏出內臟洗凈,從魚背下刀取下最精良的兩塊魚肉剔除魚刺。在清水中漂盡血漬後用刀背輕拍成肉泥,再將切碎的姜和蔥白放入,然後放入蛋清和調料,攪拌至均勻粘稠。最後用特製的圓形小匙或者橢圓形小匙將魚糊放入鍋中煮至漂起,再放入青菜、芫荽、蒜米和雞湯燒沸即可上桌了。
蔣壩魚圓色澤雪白,味道鮮美,吃法也很有趣。用筷子將魚圓表面戳破,將碩大的珍珠似的白銀銀、巍顫顫、嫩津津的魚圓挑起,對準缺口一吸,便能將整隻魚圓吸入口中,端的是鮮美異常,回味無窮。
淮揚菜的選料考究眾所周知,蔣壩魚圓還有一個名字喚作「芙蓉踏雪」,曾被巡幸此地的乾隆皇帝評為「天下第一美食」。我覺得這道菜之所以美味,還是在於它的原材料選自洪澤湖最為鮮美的白魚,且保留了其自身的味道。
鎮上飯店門口的憨態可掬的「魚圓」形象:
古鎮上有座博物館,將小鎮過往、名人軼事娓娓道來。
蔣壩鎮是因造堤興起的古鎮,為歷代治水官員駐紮之地,康熙、亁隆曾巡幸於此。
過往的光陰里,占據蘇北水陸交通的咽喉之地的蔣壩古鎮十分繁華,舟車輻輳,商賈雲集,酒肆茶樓分布在船港兩側,素有「十里聽響,五里停舟」之稱。
遠遠望去,乍一眼我還以為已經到了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深秋,第二眼才發現原來是壁畫。
在洪澤湖大堤最南端的堰首古鎮蔣壩,若論飲食文化,百年字號「老復興」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那家餐廳。
老復興的前身是復興菜館,往日的歷史長河中,孫中山之子孫科,江蘇省主席陳立夫,陳毅,鄧子恢,張雲逸,羅炳輝,時常光顧。
抗戰時期新四軍在洪澤湖畔打鬼子的時候,復興菜館就頗受歡迎。1958年,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到三河閘視察水利時,也曾在此品嘗過蔣壩魚圓。
主打菜自然是他家的招牌—酸湯魚圓。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21350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