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拔近四千米,含氧量僅為內地70%——這裡是西藏日喀則雅魯藏布江南岸與年楚河交匯處的夏魯河谷,藏傳佛教夏魯派的發源地。
位於河谷中的夏魯寺保存著一副「天堂畫卷」。
時光荏苒,風雪摧殘,這幅畫卷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中。
現在,考古科技人員將用最先進的技術,讓「天堂畫卷」重獲新生,重返人間!
甘珠爾殿壁畫(圖片來源:資料庫)
般若佛母殿轉經道外牆北壁佛本生故事。(圖片來源:資料庫)
【塵封的天堂畫卷】
夏魯寺始建於11世紀。
14世紀初,一場大洪水將這座古剎沖毀大半。
1306年,古相•扎巴堅贊擔任夏魯地方長官。他曾前往中原覲見元朝皇帝,除了皇帝的豐厚賞賜外,還帶回了技藝精湛的漢族和蒙古族工匠,幫助修建了夏魯寺多座佛殿,修築了圍牆和四個大型扎倉(藏傳佛寺內專門進行宗教教育的建築——記者注),並繪製了許多精美的壁畫。之後,其子古相•貢噶頓珠再次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維修,對夏魯寺整體建築風格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596.25平方米的「天堂畫卷」。「我們第一次見到夏魯寺是在2002年。地方不大,漢式琉璃瓦頂,上邊就是西藏獨有的湛藍的天。」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王時偉回憶說,「剛進去時光線很暗,等看清楚壁畫,我們都震驚了,太精美了!」
這幅「天堂畫卷」創作於元明兩代,壁面上的諸佛、菩薩、本生故事圖像至今看去仍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專家介紹說,夏魯寺保存了精美的壁畫、雕塑及建築,是西藏惟一現存比較完整的元代藏傳佛教藝術集萃之地。其建築與壁畫融會了漢、藏等多種風格,成為後來西藏地區寺院修建與壁畫創作之範本。夏魯寺的壁畫藝術最為特別,它融合了印度、尼泊爾、中原等不同地域的多種繪畫技巧和審美觀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對元末明初西藏寺院壁畫的繪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西藏壁畫藝術的發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歷史作用。而夏魯寺壁畫被譽為西藏藝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對研究整個西藏佛教藝術及其與中原、尼泊爾、印度等地的佛教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是研究藏傳佛教藝術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義大利著名藏學家圖齊曾這樣讚嘆夏魯寺的壁畫:「即使是在元朝時期最顯赫的、也是最富宗教和藝術熱情的薩迦寺,我們也沒有發現任何可能斷定為蒙古時代的繪畫遺蹟。但這種遺蹟至少在藏地的一個寺廟中保存下來,被人們和時間所忽略,這便是建於14世紀上半葉的夏魯寺。」
【天堂畫卷復活】
「總體來說保存狀況比較好,但也存在很多危機。」王時偉用專業的眼光審視這些讓人驚嘆的藝術品,「建築的牆體有裂縫,柱子乾裂,椽子全是朽壞的。壁畫也有不少空鼓、龜裂起甲、污損的地方。」
對文物進行勘察、修復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礎,只有「健康狀況良好」的文物才可以充分發揮它的學術、藝術、社會價值。然而,對面積如此龐大的壁畫進行修復,其繁雜程度,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壁畫的修復過程是這樣的:先取破損位置的樣品分析,將相同成分的填料與丙烯酸乳液、矽丙乳液等膠狀物質按比例融合,再將「混合膠水」注入有破損的地方。分析、配料、注射,看似簡單的三個步驟,卻包含了幾十次、甚至上百道工序。
「這是個細緻活兒。」王時偉說,「有問題的地方要一寸一寸地修補。」
自2009年以來,故宮博物院與多家單位合作,對夏魯寺三處主要壁畫進行數字化攝影、拼接與虛擬漫遊製作,為夏魯寺文物的存續提供了更多種可能性。
最終,王時偉他們創造了「奇蹟」,他們共修復各類病害壁畫1596.25平方米——幾乎相當於兩個網球場、近四個籃球場大小。
「有文物需要保護,條件再艱苦也要去,這是職業道德的問題。」王時偉說。
夏魯寺也沒有辜負這些「懂得」它的人——「西藏夏魯寺建築及壁畫保護項目」成果報告會日前在故宮建福宮花園舉行。這承載著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河南古建所和西藏文物部門眾多專家學者心血的成果,贏得了國內外文物保護屆的讚譽。
這並不是終點——「以後還要做高清數據化虛擬現實,」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羅文華說,「這樣既能為夏魯寺建立全面翔實的資料庫,還能向觀眾提供更具有動感的古蹟畫面。」
【數位技術讓文物廣接地氣】
一邊是先進的數位技術,一邊是時間長河裡磨損破碎的歷史文物——科研人員讓歷史穿越時空,讓因「易碎」而無法研究展示的「死」文物「復活」,得以再現。
「壁畫和將來要進行的建築數字化是一種最全面、最忠實的記錄手段。」羅文華強調。
數字化照片記錄的是文物的原始狀態,修復前進行的先期論證就可以通過這些照片來完成;修復若干年後,文物可能發生新的變化,比起以前的單張照片或文字記錄,數字化資料更有利於找出變化的程度與原因。
虛擬現實技術在文物方面的運用,或許對於普通公眾的誘惑更大。無論你是文物發燒友,還是熱愛藏地文化的背包客,虛擬漫遊都可以滿足你的好奇心。
以故宮為例。受客觀條件限制,故宮收藏的大量國寶級文物無法向公眾展示,一些精彩的宮殿建築也不能開放。
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觀眾可以看到歷史場景,進入那些現實中無法進入的地方;而虛擬世界中逼真復原了每一件文物的所有細節,可以供人們盡情地欣賞和研究。同時,虛擬技術可以實現人機互動,觀眾可以擺脫說教式的解說,按照自己的意願去了解歷史場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各類文物的知識。再如,敦煌莫高窟幾乎所有洞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壁畫退化和彩塑損壞的速度極其驚人。數位技術成為實現保護與利用雙贏的重要法寶。
如今,人們在網上就可以參觀莫高窟的洞窟,那種清晰程度是實地參觀時無法達到的。
讓我們再回到夏魯寺。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一座叫「西藏夏魯寺」的數字博物館建成,只要通過輕點滑鼠,就能盡情暢遊雪域古剎,零距離欣賞天堂畫卷。
這將是何等開心的事情!
【附】夏魯寺壁畫:顯密佛教藝術精華
夏魯寺的壁畫系元代藏傳佛教壁畫藝術的典範之作,題材由顯密兩宗組成。
顯宗以藏傳故事和佛本生故事為主。主要集中在一層金殿迴廊四周,其中佛本生故事壁畫最為精彩,共有100鋪(現存96鋪),依據噶瑪噶舉黑帽系第四世活伸縮讓迥多吉(1284~1339)撰著的佛本生故事集(一百本生)繪製,構圖宏大,採用棋格式構圖,繞迴廊外壁一周,金碧輝煌,系夏魯寺壁畫一絕。佛傳故事主要有「十二相成道」和「須摩提女請佛」,構圖亦十分巨大,為藏傳佛教寺院壁畫同類題材中的代表作。
密宗題材主要為壇城和壇城中的諸佛、菩薩、明王護法畫像,包括一層迴廊內壁的五方佛、般若母殿的單尊畫像和三層東、西、南、北無量宮殿中的大型壇城壁畫。主要繪有吉祥勝壇城、金剛界壇城、普明壇翅和文殊城等系列壇城壁畫,均按布頓大師十萬壇城尊像儀軌繪製。
從其風格淵源來看,分別受到了元代中原內地藝術和尼泊爾、印度等佛教藝術的影響。
中原內地藝術的影響除了表現在夏魯寺建築上的歇山琉璃建築造型外,在壁畫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大天王等部分人物造型和山水、亭台樓閣紋樣的表現上。護法神殿的青龍和朱雀紋樣、西無量宮殿中薩迦五祖壁畫中的樹木暈染皴擦、大殿迴廊壁畫中的建築樣式都是具有明顯中原特點的作品。
尼泊爾、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部分構圖、人物造型和傳統諸佛、菩薩尊像儀軌諸如標幟、手印、乘座等的塑造上。在大殿迴廊《舞蹈本生》大型壁畫中的舞女,仍有較為明顯的南亞人種特徵。
該寺壁畫根據自身的藝術傳統和審美,融元代中原和印度、尼泊爾等地的佛教世術為一體,展現出一種全新的格調。夏魯寺壁畫對元末明初西藏的壁畫藝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元、明兩代西藏藝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夏魯寺壁畫賞析(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曹力君)
夏魯寺壁畫賞析(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曹力君)
夏魯寺壁畫賞析(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曹力君)
夏魯寺壁畫賞析(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曹力君)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21338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