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和欣賞衰敗中的美麗,但真實的東西,總能直抵心靈。
做了57年裁縫的余師傅說:那些古鎮都是假的,只有路仲是真的。
我大概也算一個古鎮古村控,至少杭州周邊稍有名氣一點的古鎮古村,我應該都去過了,有的還不止去過一次,而沒什麼名氣的,好像也去了不少。我經常會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會喜歡這些古老的村鎮呢?後來我想明白了,因為這些古老的村鎮,應該是江南原來的樣子。
而江南原來的樣子,是怎樣的美好和詩意,記錄在太多的古詩詞里。遠的,比如唐代詩人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近的,比如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為什麼說是江南原來的樣子?因為在現在江南的大部分鄉村,就算你撐著油紙傘,也很難找到「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了,因為都拆遷了。而那種「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的意境,更是消逝遠去,各種車輛早已取代畫船,河流鮮有船隻經過;而「似月」的人兒,也大多跑到都市謀生去了。混得好的,從原來村裡的「翠花」化身為CBD寫字樓里的「angle」,混得差的,就不好說了。
於是,大部分的鄉村,都只留下老人和孩子了。
江南是不是已經老去?這種感覺在我某個周末去過嘉興海寧的路仲古鎮以後,尤為強烈。
也許你會說,江南古鎮像烏鎮、周莊、西塘之類不是很熱鬧很興旺嗎?
是的,但這些都是商業經營的旅遊景點。路仲顯然不是景點,它冷冷清清甚至有點破敗不堪,但是很真實,很多方面,它應該就是江南原來的樣子。
路仲的確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舊稱渟溪,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德義橋、德風橋、張子相宅、朱淑真故居、管庭芬藏書樓、錢君陶祖居、黃嶺梅宅、馮家廳等等遺蹟,看上去風雨飄搖、滄海桑田,但無不真實記錄著歷史的斗轉星移和歲月的漫漫變遷。
村裡的老人告訴我:路仲古時比烏鎮還要好。上面這張地圖,看到密布的河網水系和民居分布,就應該是非常典型的江南水鄉的模樣。
如果路仲曾經是一位令人驚艷的美女,但是現在她似乎有點素麵朝天甚至衣衫襤褸。不過作為攝影師,總會發現她難以掩飾的曾經的美麗。
破落的街巷垃圾遍地,婦女抱著酣睡的幼兒閒逛。我照例搭訕,她們告訴我,這裡本來的居民已經很少了,大多是外地在附近打工的人租住於此,因為房租比較便宜。
我問:政府沒有在這裡開發旅遊嗎?
答:以前好像弄過,後來聽說沒錢,不弄了,這裡居住條件不好,原來的住民大部分都搬走了。路仲變「苦仲」了囉。
這是古老的德義橋。德義橋應該是古路仲最重要的橋了。
關於德義橋的前世今生,橋邊牆壁上寫得很清楚了。想當初,這條橋非同小可。
德義橋上的石獅子。是不是太有滄桑感了。它仿佛在說:別說我丑,我可什麼都見過!
兩間房子之間,有一個古老的河埠。
河邊巷弄里難得看到的一間專賣竹編和木器的店鋪。店鋪主人居然和我同姓,也姓錢,頓時拉近了距離,憑我套近乎的能力,沒幾分鐘,和他聊天、給他拍照就如行雲流水般順當了。老人今年72歲,在路仲已經生活了20多年。有一個兒子,在外地打工。
我問:很多人都離開路仲了,您為什麼還留在這裡呢?
老人反問我:離開?到哪裡去呢?
我問:兒子有經常來看你嗎?
老人有些苦笑:不經常。
問:你覺得路仲好嗎?
答:以前好啊,現在不好了。
問:為什麼呢?
答:大家都搬走了,冷清啦。
這個角度看過去,比起烏鎮周莊那些店鋪林立、人頭攢動的場景,要養眼得多了。這就是真實的、素麵朝天的魅力。所以我可能更喜歡這裡。
德義橋走過來,牆壁上有一塊破舊的牌子:錢君匋祖居。錢君匋應為錢君陶(1907-1998年),是中國近代集裝幀、金石篆刻、書畫藝術於一體的名家大師。出生於桐鄉屠甸,祖籍海寧路仲。海寧有錢君陶藝術研究館,館內有大量珍貴藏品系先生生前捐贈。
孩子們在快樂地玩耍。鄉村的孩子,才是放養。
路邊看到一個漂亮的小蘿莉,正在吃西瓜。徵得旁邊她媽媽的同意,我給她拍照。小蘿莉一看就是那種喜歡拍照的,很乖巧,很有鏡頭感,她媽媽說,她們也不是本地人,但在這裡已經生活很多年了。我說,你女兒太可愛太漂亮了,我這輩子最想的,就是有這樣一個女兒。她媽媽說,那你把她領走吧。。。哎。。。真有這樣的好事就好了。有這樣一個女兒,如果她要天上的月亮,估計都會想辦法給弄下來。
德義橋上,一對情侶,看我在拍他們,擺了個pose。那天在路仲一共就看到4位遊客模樣的人,這是其中2位。
這是另一座古橋,可能是德風橋,不過這座橋應該重新修過了。
很漂亮的石橋。
一條黃狗從橋上衝下來。
這是古鎮上的一位老裁縫余師傅。余師傅說自己從14歲開始做裁縫,一直做到今年71歲,已經整整做了57年。我說,您太厲害了!余師傅說,厲害什麼呀,我是傻,57年才做一件事情。
我和余師傅聊了好久。他對古鎮的情感似乎和對做了一輩子裁縫一樣複雜。他說,那些烏鎮西塘什麼的古鎮都是假的,只有路仲是真實的,烏鎮很多房子包括門窗等等都是路仲這邊拆了賣過去重新搭建的。但是他又說,路仲古鎮最好的開發時期已經過了,它本來可以和烏鎮一樣有名的,但是政府沒有把開發做好,成了現在這個不死不活的樣子。
余師傅裁縫鋪隔壁是鞋匠鋪,只是鞋匠師傅不知道跑哪裡偷懶去了,我本來想和鞋匠也聊個天,等半天沒等來個人影。
夕陽的斑駁光影里,一位老人站在家門口默默地看著我經過。
鎮上有宋代女詩人朱淑真故居,故居里有朱淑真的生平介紹。據介紹,朱淑真是和李清照齊名的女詩人,有「北李南朱」之說,被稱為曠世才女,也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朱淑真愛情婚姻生活相當不得意,堪稱悽慘。所以朱淑真的詩歌大多描寫個人寂寞境遇和抒發內心痛苦,猶如斷腸之聲。也說明,真實的東西總是最容易打動人心,尤其是別人真實的不幸和痛苦。欣賞一首朱淑真的詞吧,感受一下啥叫斷腸之聲。
蝶戀花·樓外垂楊千萬縷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看到有留言本,我也欣然不惜留下「墨寶」。只是字寫得有點難看。
另一位欣然留下「墨寶」的是來自重慶的小伙子,我看著他不超過5分鐘就寫下這首詩,驚嘆道:莫非你在這裡朱淑真附體?趕緊叫他讓我拍照留念。重慶小伙子是一位本地小夥伴帶他來玩的,他倆就是我前面說的四位「遊客模樣」的另外兩位。
德義橋上的情侶經過路邊時,一群狗對著他們狂吠,把女孩嚇得不輕。我說,狗還會叫,說明這裡陌生人來得的確不多哦。
一個古老的漂亮門台。它最早的主人,應該非官即富。
河埠、小船,樹蔭下,河面清晰的樹枝倒影。安靜,清涼,祥和。
古鎮的東面,有石牌坊。
從石牌坊邊的門洞看過去,古鎮夕陽正好。
古鎮東面有很大的寺廟,叫仲濟禪寺。
仲濟禪寺始建於公元1241-1252年,後曾幾度興廢。於2009年1月重建開放。「仲濟」兩字,寓路仲古鎮的「仲」和接濟禪院之「濟」。
路仲現在的「主街道」,和所有不發達鄉村的街道一樣,有點雜亂無章。如果你不小心被我「忽悠」到這裡,看到這個景象可能會大呼上當。
店鋪里主要出售生活日用品。但如果旅遊開發變成景點了,這些店鋪應該是擺放義烏生產的千篇一律的旅遊商品了吧。那樣也許許多人會覺得看起來更加順眼。
看到路邊一堆遺棄的塑膠模特殘骸,扭曲殘破的人形讓人產生視覺的不適感。曾經它們也是華衣裹身,貌似風光無限。
再看看眼前的路仲,也猶如被人遺忘甚至遺棄,原來的居民大多搬離,新來的租戶沒有歸屬感,這座曾經繁華的江南水鄉千年古鎮,似乎正在慢慢地衰落和老去。
錢俊,網名隨風,攝影師、撰稿人,曾在2012 年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獲獎,第四屆香港國際影展獲2個銀獎。本頭條圖文均為本人原創。本人微信號suifeng534071,加微信請備註真實姓名,謝謝!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