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最近,義大利著名品牌 Dolce&Gabbana(杜嘉班納),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一組在北京拍攝的時尚大片:
Sponsored Links
via @音樂車禍現場/weibo
這些照片選取了幾個北京地標:天安門、雍和宮、南鑼鼓巷和長城。除了那些穿著 D&G 開懷大笑的模特,街頭亂入的路人也很搶眼,畫面和顏色顯得有些雜亂。
不知道你看了有什麼感覺?正是因為這組照片,D&G 分分鐘被網友噴得狗血淋頭,不得不從所有社交媒體上把它們都刪除了,為什麼?
因為涉嫌"辱華",讓許多中國人看了感覺很不舒服。 D&G 被網友評價 "很作,玩對比,矯情心機,秀優越感"。
via @音樂車禍現場/weibo
Sponsored Links
via instagram
網友們的觀點主要有:
1. 涉嫌歧視,對比反襯太強烈,用中國的窮苦簡陋襯托外國的光鮮尊貴;
2. 圖片中的路人雖然是中國人,但是他們不能代表中國,圖片中的北京街道也不能代表北京;
3. D&G 在其他城市拍攝的照片就很正常,這組圖片是在貶低,醜化中國;
4. 加深了西方對中國刻板形象的誤解,覺得我們還停留在 70、80 年代。
咱們先來看看 D&G 在東京拍的照片。
Sponsored Links
Sponsored Links
同樣是凌亂無章的構圖,飽和扎眼的色彩,一臉懵逼的路人,和一個顯得並不那麼光鮮的東京,日本網友感覺"辱日"了嗎?
放在一起看,三個日本姑娘和三個中國姑娘,一樣青春可愛。
日本大媽和中國大媽,平心而論,兩位表情都不算好。但中國大媽在廣場上喝個八寶粥招誰惹誰了,怎麼到了網友嘴裡,就給國家丟人了呢?
Sponsored Links
日本網友在日本大媽的照片下喜聞樂見地評論:"咦,這不是收音機大嬸嗎?"原來這位粉嫩的高齡少女,是常年扛著收音機出街,出沒在日本原宿地區的一位網紅。
如果是同樣非正常打扮的中國大媽出現在中國大片里,網友們肯定要說 D&G 居心叵測,找個神經病大媽來醜化中國了。
即使在顯得"不那麼好看的日本照片"下,評論里也洋溢著一片富強民主自由和諧的穩定氣息,並沒見誰說這是辱日。
再來看看香港的照片。
這樣拍攝的普通香港街頭,涉嫌"辱港"嗎?
同樣的風格,相比之下,微在君覺得香港這組拍得最好,比北京和東京都好,時尚和市井結合得不突兀,路人的狀態也很自然。
講道理啊,這些不都是真實的普通街景和普通人嗎?既然東京、香港能拍,為什麼北京那麼見不得人?代表北京的只能是國貿、西單、三里屯?天安門、雍和宮和南鑼鼓巷,不僅不代表北京,而且是"一些落後的地方"。
這是北京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北京開出租的"的哥"、南鑼鼓巷的三輪車、天安門廣場上的各地遊客、街邊聊大天兒的大爺……怎麼就讓人扎心了?沒把北京拍成《北京歡迎你》宣傳片就是辱華了?
真實的北京、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誰來告訴我,最左到底是模特還是三輪大叔家的兒子?
如果這些普通人不能代表中國,誰有資格代表中國?
是她們?
還是他們?
難道凡事必須以"揚我國威"為原則?"窮人不算中國人"、"拍中國只准去三里屯和外灘"?況且照片里的大多數也不算窮人,只是一般普通人罷了,但對於玻璃心的某些網友,他們的存在,是嚴重地損我國威。
其實,說這些照片 low 的人,是你們自己歧視中國吧?
四十多年前,這一幕也發生過。
1972 年,中國正在搞文化大革命,全國突然掀起了批判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風暴,是因為他和他的攝影團隊來中國拍了部紀錄片。
他為什麼會被批判?一是影片拍攝的內容和解說不符合中方的品味,二是沒有按照中方的意圖和指引去拍攝,三是擅自偷拍了一些有關部門認為不應該拍攝的鏡頭和畫面。
他們批判的,就是現在這部豆瓣評分 8.5 的電影——《中國》。
via 豆瓣電影
在現在看來,《中國》的鏡頭沒有任何修飾的成分,連母豬在路上撒尿的畫面都被膠片完整記錄下來。這部電影用外國人的眼光看中國,既新鮮又好奇,增加了客觀真實感,現在是研究中國 70 年代珍貴的資料。只是在當時,這部紀錄片拍攝的方式與角度,顯然和中國人民想像的樣子太不一樣,沒有精心擺拍和"高大全"式的形象,這部《中國》被稱為"反華影片",被國民批得一塌糊塗,禁播了 32 年。
人民日報批評:
"……他的中國之行,不是為了增進對中國的了解,更不是為了增進中意兩國人民的友誼,而是懷著對中國人民的敵意,採取別有用心的、十分卑劣的手法,利用這次訪問的機會,專門搜羅可以用來汙衊攻擊中國的材料,以達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他拍攝的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影片中,根本沒有反映我們偉大祖國的新事物、新氣象、新面貌,而是把大量經過惡意歪曲了的場面和境頭集中起來,攻擊我國領導人,醜化社會主義新中國,誹謗我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侮辱我國人民。任何稍有民族自尊的中國人,看了這部影片,都不能不感到極大憤慨……
via 中國青年網
反動影片《中國》全盤否定和完全抹煞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線取得的偉大成就,企圖使人相信今天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同往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幾乎沒有什麼兩樣。"
如今看看,那些曾經讓國民憤怒的鏡頭,現在卻是帶來歡笑的畫面。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記載了時代最真實的一面。現在網民譴責 D&G 的用心,和 40 年前國民譴責安東尼奧尼有什麼不一樣?再過 40 年,回頭看又會怎麼樣?
還有一個關鍵,是東西方審美的不同。審美風格受到經濟的影響。
簡單地舉例,在富裕的大城市裡過慣了,會覺得原始、樸實、自然的東西是美;而生活在相對貧窮落後地區的人民,會對 bling-bling 現代都市文明充滿嚮往,這和審美的高下無關,和生活中缺少什麼有關。
西方和東方,《文明》和《王者榮耀》,在遊戲人物設計上體現出不同的審美。
最近幾年,民間一直流行雙眼皮、高鼻子的歐美長相,無數中華網紅前赴後繼地把自己整容成八國聯軍混血的模樣。
但在過去,高鼻深目的外表在中國很受排擠,古代中原社會對胡人不是敬而遠之,就是斥為禽獸。南北朝時,後趙的石宣因為手下一句玩笑話,認為對方嘲笑自己長得像胡人,氣得殺了對方全家滿門。
唐太宗代表了當時美男子的標準長相
一千多年來,這種鄙夷高鼻深目的審美,無非是因為中原文明遠遠比周邊蠻夷先進而產生的民族優越感。到了近代,割地賠款,國破民窮,華人處處不如洋人,整個東方對西方文明充滿嚮往,自然對代表西方文明的白人外貌愛屋及烏,以為那是人類典範。
1978 年,皮爾·卡丹在中國。
現代中國人審美嚴重西化,對白人那種病態的偏愛,也是長期經濟、文化落後的不自信。這個掌握了神秘力量、馳騁東方商界的神秘老頭就是最好的說明:
因為一張中老年白人男性的臉,他成了所有高端權威機構的代言。
其實他只是國外設計網站上的一個人物素材。
因為這種長期的文化不自信,讓許多人盲目接受西方文明,在高鼻深目、金髮碧眼的西式光芒下,中國的面貌怎麼看都是醜惡的,即使那只是每天面對的真實。
如果我們硬要說 D&G 就是錯了,大概是因為他們拍攝的方式實在有點土,對各個城市的理解也很刻板和淺薄,只是生硬地讓名模們走上街頭,然後咔咔拍下和吃瓜路人的互動。
要說成功的例子,1993 年 12 月號的美國版《Vogue》,明顯對中國的理解更加高級一些,模特和路人顯得各有故事,這組照片現在看起來依然優雅悅目,還有濃濃的東方味兒。
via @Fashion_BangZ/weibo
再往前追溯,西方人的鏡頭下,晚清的中國人,也沒像歷史書里一樣,垂著喪權辱國的苦瓜臉,而是自帶一股從容不迫的宗師氣質。
這張超可愛!
連清朝人都能這麼自信地面對洋人的鏡頭,你說你有啥好激動的?
關注微在 Wezeit ,這裡有腦洞大破天的冷知識、節操碎一地的新技能。微信公眾號 ID:wezeit-daily
本文來自微在趣聞社,想看到更多全球社交網絡上的瘋狂趣聞,請前往蘋果及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微在",即刻下載"微在趣聞社"!
原網頁已經由ZAKER轉碼以便在移動設備上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4832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