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老城區的味道,是誰的魂牽夢繞

Fun Tra ...| 2017-04-22| 檢舉

本文授權轉載自:知咚

作者:有嘢食

公眾號 ID:zhidong61

有個問題是「什麼地方值得為了吃去一次?」答案排名第一的便是潮汕。這個中國美食版圖上至關重要的一塊,有一小部分人樂在其中,它不追求清淡、鮮或香辣,但每種滋味都恰到好處。也正是因為這樣,才圈粉無數。

Sponsored Links

汕頭小公園這塊兒,有全國唯一呈放射狀格局的騎樓街道,許多美味也藏匿在街頭巷尾。東南亞的老華僑至今念念不忘的是,多年前他們租住於此時小公園一帶飄著的香氣。

潮汕人很愛「粿」,它是一種用秫米、粳米先磨成粉,或是用地瓜粉製作成的食物。當地人將做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街上隨處可見各種「粿」店,粿汁、無米粿、炒粿 ……

「粿汁」這樣的名字對外地人來說可能不太好理解,其實就是湯河粉。粿條是放在米漿里來煮的,加上滷好的碼子,更加符合潮汕人的口味。福平路 77 號,一家粿汁店,它是老城區里門臉最老的一家店了。門口擺著摺疊小方桌和板凳,門是一片片的木板門,店裡放了一個放滷菜盆的操作台後就只能容下一人。老闆是位胖胖的大爺,每天早上七點來店裡煮粿條,一煮便是三十多年。

Sponsored Links

早餐來碗粿汁特別滿足。大爺會從罐子裡舀兩大勺粿條遞給阿姨,滷味盆里的滷味就自選了。煮得綿軟的苦瓜和油豆腐,一看就很入味的五花肉和豬粉腸,還有雞蛋、香腸、肉皮 ...... 種類特別豐富,阿姨都給切成小塊兒。和著呼嚕的粿條,吃起來開心得心裡好像在放煙花。

沿著這條路往前走,是一家賣蚝烙和炒粿的店。蚝烙做得很地道,用地瓜粉和蛋液和著大個的蚝,只用加點胡椒粉調味;然後倒入煎鍋,攤成圓形,一面熟後翻過來煎另一面,期間要不斷地澆熱油。

這個老手藝是爸爸傳下來的,做了四十多年。小孩不願意學,因為找到了賺錢更多更輕鬆的法子。夫妻倆如今也不為賺錢,只是歇下來了也沒事,那能讓喜歡吃的人多吃一天就是一天吧。他們一直堅持分享蚝烙最好吃的時刻,吃的時候會不斷叮囑客人趁熱吃,蚝烙外賣的盒子上開了個口,說是為了不讓蚝烙變軟影響口感。

Sponsored Links

在做蚝烙的大平底鍋里,還能看到一小塊一小塊有點像地瓜塊的粿。這個粿是先將米漿放大鍋里蒸,一層層地蒸,每層十分鐘,熟了再加一層,三十多層蒸好後晾涼就成了很紮實的一大塊。切成滾刀塊下鍋炒,打顆雞蛋,加青菜和番茄,最後灑蔥花。外表金黃,咬開是綿軟的白色,蘸上白糖粉,煎過的外皮搭上甜滋滋的味道,意外的是一點都不膩。

這家店往左走至昇平路,遇天后宮(老媽宮),天后宮對面巷子裡有家百年老字號粽球店。這兒的粽球比別家好吃在哪兒呢 —— 糯米是先加魚露用豬油炒過的,油香透亮。餡料特別豐富:扇貝,蝦仁,蛋黃,栗子,白果等等,還有了一味店家不願透露的秘方,用一個鐵盒裝著,寶貝得緊。煮好後的粽子澆上甜甜的汁,甜蜜裡面,每咬一口都是不一樣的餡,從甜到糯,再到香,彼此交融。

Sponsored Links

在旁邊人民廣場處,有一家豆花店。它不像一般豆花水嫩,因為裡面加了地瓜粉和石膏,紮實得很。這老闆娘從爺爺手中接下此店,至今已有三十餘年。這活可並不容易,丈夫每天早上四點就得做豆花,黃豆前一晚泡好,磨一個鍾再煮一個鍾。煮也有講究,先將一半豆漿煮開,拌入地瓜粉,然後另起一鍋煮剩下的豆漿,煮開後倒入第一鍋,加石膏,再攪拌至凝固。青花瓷紋路的一小碗,醇厚的豆香搭著糖粉,甜滋滋軟和和。

不說遊客流連忘返,評價一個東西是否受歡迎還得看當地人。哪怕是飄著小雨,也有很多人特地開車趕來,或是舉著傘慢慢地跺過來,用家鄉話熟練地和老闆娘點餐,偶爾也話幾句家常。然後小口送完一碗,滿足地離去。附近中學下課後,一撥撥的學生圍滿一張又一張桌。這些不變的味道與不變的人,讓老汕頭好像更加親切踏實。

Sponsored Links

這些只是潮汕美食中的冰山一角,希望你去時每個味道都還在,都沒變,吃到時也和我一樣覺得開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48238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