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4 時,深圳機場國際到達廳,徐先生夫婦帶著 4 歲的兒子小寶來接機。來自摩爾多瓦的 21 歲姑娘 Galina,拖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走出來時,小寶第一時間認出了 Galina。
在某機構的推薦下,Galina 在網上與徐先生夫婦交流過。雙方經過考慮後,認為合適一起學習和生活,Galina 就以 " 互惠生 " 的身份成為這個家庭的新成員。寄宿在這個中國家庭里,Galina 將為他們做些簡單家務,並陪伴孩子。在共處的半年時光里,他們同吃同住,Galina 既是 " 姐姐 ",又是 " 家庭教師 "。
1
學習
Sponsored Links
小寶從幼兒園放學回來後 ,Galina 就陪他玩遊戲,引導孩子說英文。
去年初,Galina 在學校的課程上,了解到 " 互惠生 " 的相關信息,她隨後就去當地的機構全面了解這個項目。
" 亞洲是我內心所嚮往的地方,當我第一次從電視看到中國的功夫電影,我就想著能有機會去探訪。為此,我一直在努力並準備著有一天這些會成為現實,我在網絡上自學了簡單的中文。很慶幸,現在我等到了去中國的機會。" 經過三個月的申請、審批,Galina 終於如願來到中國。
Galina 在學習中文,她每天都會練習書寫漢字。
Sponsored Links
她把中文詞語和英語單詞對應著寫在便利貼上並貼在鏡子前,以便隨時複習。
"Very nice!" 說起剛剛來到家裡的 Galina 姐姐,4 歲的小寶立刻做出這樣的評價。" 我和小寶每天都在一起,除了輔導他的作業,還經常一起剪紙、唱歌、運動,他教我中文,我教他英文,小寶就像我的弟弟,我甚至忘記了我們之間的年齡差距,我在這裡很快樂。"
聊天時,Galina 會主動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細節。拼裝模型玩具時,她會主動問孩子各種玩具的顏色和形狀,引導孩子說英文。
小寶有時會教 Galina 一些簡單的中文詞彙。
Sponsored Links
每周四、五上午,Galina 都會到 " 互惠生 " 的機構學習中文課程。
生活
Galina 和小夥伴在超市購物,看到蔥綠的青菜,她拿起來左看右看,十分好奇。
" 互惠生 " 來中國希望學習中文和體驗中國文化,而中國家庭則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習到英文。初到深圳,語言溝通成為 Galina 和家庭之間最大的問題。聰明的 Galina 用手機下載了能自動發音的翻譯軟體。" 每次聊天總會手舞足蹈,漸漸的我們雙方都開始能理解對方的大部分意思了。" 徐先生夫婦表示,希望能把 Galina 當成自己的 " 女兒 " 對待,讓她在中國感受家的溫暖。
Sponsored Links
Galina 與小寶親如姐弟,語言不再是他們的溝通障礙。
Galina 慢慢地學會了用筷子吃飯。
" 我要學習中文,學做中餐,還要去中國更多的地方。"Galina 選擇了一年的 " 互惠生 " 項目。她說,計劃太滿,一年不知能否完成,但她期待在中國的所有機遇。
周末,親朋好友聚集一起看電影。
名詞
互惠生(法語 "Au-Pair"),原意為 " 幫手 "、" 互助 ",興起於上世紀 50 年代的歐洲。互惠生項目的宗旨是為世界各地的青年提供一個在別國寄宿家庭里體驗文化和學習語言的機會。使寄宿家庭和外國青年近距離感受來自不同國家的教育文化,並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外國語。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選擇這種新式教育模式。
Sponsored Links
圖文:朱洪波
編輯:曾 強 王良珏 張梓望
統籌:嚴 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47794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