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旅行去認識自己
找到自己是很值得的事
希望你也去試一試
選擇大三到美帝交換,我踏出了祖國的舒適圈;選擇在橫跨四個時區的北美大陸走南闖北,我踏出了校園的舒適圈。
許多朋友問起,在美國的這一年,你怎麼找到合適自己的活法?你得到了什麼?
在華盛頓 D.C.,我在林肯紀念堂讀內牆上刻的葛底斯堡演說。外面飄起大雪,凍得我腳趾頭都失去了知覺,卻把這篇晨讀了一個多月的演講讀出了新的味道;
在亞特蘭大,我在馬丁路德金第一次做牧師的小教堂看壁畫,和黑人姐姐手拉手,唱起南方的小民謠;
在遠離羅德島市中心的小島新港環海徒步,我因為沒穿外套,手臂曬掉了一層皮,卻在聽見出口處孩子戲浪的笑聲時,樂得倦意全無。
Sponsored Links
去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是邊走邊重新認識自己,明白這個世界沒有上限。
本文由 LinkedIn 原創,作者邊邊。
既然我不認識你
我們來說說話吧
放暑假的時候,我跟同學去了趟波士頓,發現比起靠地圖,靠問更好玩兒。
從車站下來到青旅的一段路,我倆打了輛 Uber,選了更省錢的拼車。
畢業的季節,車上上來一個急著去城裡參加畢業典禮的女孩。
我的朋友馬上跟她搭訕了起來:" 哈囉!我們從紐約來,想知道波士頓本地有什麼好吃的嗎?"
Sponsored Links
拼車的女孩笑了笑:" 讓我想想 …… 噢,來波士頓一定要吃龍蝦啊!"
友好如她,點開了 Yelp 搜到了附近最有名的賣龍蝦卷小店的地址,好讓我們拿小本本記下。
我們跟著地圖去吃了那家龍蝦。不得不說,真的是上帝恩賜美味 …… 謝謝本地人!
從 Airbnb 的房東口中得知附近最好吃的漢堡酒吧、從漢堡店鄰桌陌生人口中得知恰好碰上的火把節;
大晚上,在討論到底去哪個小酒吧小酌幾口,我倆反倒隨性地停在了路過的一家 Ben&Jerry 』 s 冰淇淋店,大口攝取卡路里。
旅行要盡興,一定先要把攻略的框架搭好,這樣才能安全到達和離開。
但是路上的細節,即興就好。
只有這樣,才能看到目的地最隨性、最真實的樣子。
在他鄉
才會明白什麼是故鄉
Sponsored Links
3 月份是學校的春假,我從最紐約坐了三個小時飛機去到西部的天使之城洛杉磯。
想起當年的高中同學現在在洛杉磯念書,我急忙給他發了條簡訊。一小時後,我們在格里菲斯天文台看星星。
格里菲斯天文台是哪裡呀?是那個能望見 Hollywood 坐標的半山腰,是《愛樂之城》里一席小黃裙的 Mia 和 Sebastian 起舞的小山坡。
他是我眼裡非常厲害的朋友:隻身在洛杉磯求學,學的是我眼裡非常 " 玄乎 " 的空氣動力學,自己組裝賽車帶團隊參加競賽。
春天洛杉磯的夜颳起涼風。
他趴在山上白色的護欄說:" 我有時候很孤獨。"
從洛杉磯坐大巴回舊金山的時候,耳機里放著好妹妹樂隊的慢歌,很孤獨;在學校壓力很大,跟爸媽說他們卻沒辦法理解的時候,很孤獨;帶著外國好友去唐人街吃中國菜,想起好久沒有回去過的故鄉,很孤獨。
Sponsored Links
我說,你已經這麼強大了,還有鄉愁啊。他反問,你沒有嗎?
我說,可能是想念家裡飯菜的時候吧。
我的家鄉是被冠以 " 美食天堂 " 的花城廣州。
那年我在紐約的住處,離當地最大的唐人街很近,但是無論探訪過多少次粵菜館,都不是家鄉的味道。是老乾媽能撫慰但並不能代替的味道。
鄉愁的濃度,跟一個人強大不強大根本沒有關係。故鄉畢竟是離開了才發現這麼可愛的地方,那個供給最後一口氣的避風港。
在他鄉看月亮,才發覺月最是故鄉明。
用旁觀者的視角看世界
越 " 驚訝 " 越震撼
寒假的時候,猶太教授 Moshe 帶我和一群同學坐飛機去了南方的阿拉巴馬。
這一趟旅行,我經歷了三次 " 身份地震 "。
Sponsored Links
第一次,是認識到自己只是個外國人。
在中國,各族衝突遠沒有美國南北方的種族衝突來得尖銳。在馬丁路德金紀念日,站在種族隔閡曾最深的亞特蘭大市,我突然認識到自己真的是個 " 外國人 "。
有一天,我在蒙哥馬利的非營利組織 EJI 摸著裝滿了泥土的玻璃瓶子。聽那裡的員工說,每次一個黑人被種族歧視奪去了生命,他離開時腳下的土都會保留在這裡。
一直生活在安寧幸福之中的我,以為世界已經很太平。看了這麼多衝突故事,才明白曾不問窗外事的自己多天真,卻多受庇佑。
第二次,是認識到自己只是個從北方來的留學生。
念書的紐約畢竟是大城市,什麼都方便。而去到稍微偏僻的南方的喬治亞州,坐著 Uber 在郊區轉來轉去卻找不到美食。吃了幾天蔬菜三文治,小腹都餓平了。
印象中以紐約為代表的繁華大美帝,在南方的小城裡變了樣。連晚上能玩樂的小酒館都沒有找到。
乘飛機回紐約,快要落地的時候,坐在我身邊的 Jose 感嘆道:" 終於回到紐約了。這裡畢竟是紐約啊。"
美劇里渲染的夢想國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但是,越多地見證了她的繁華和她的破敗,越覺得她很美。
第三次,是認識到自己是個無神論者。
這次旅行里,有信奉猶太教的 Shanie、印度教的 Jap 和基督教的 Chris。我作為一個無神論者,在被問到 " 你不相信神明嗎,那離開的時候誰來做審判 " 的時候,一時不知作何解釋。
我曾和小夥伴一起到伯明罕的教堂聽禱告。結束的時候,幾位朋友在胸前畫了個十字,念了 " 阿門 "。
看眼前這群心有所念的小夥伴,我曾很擔心會說錯什麼讓他們覺得局促不安,而同時卻也深深為他們的虔誠著迷。
一次 Jap 帶我們去印度廟用餐,我看著他赤腳虔誠拜神。非常感謝他心這麼寬,也帶我們這群信仰各異的年輕人,把世界拓得更寬了些。
寫在最後
我曾經是一個極度依賴熟悉感的人。在家鄉生活,身邊有多年的好友陪伴,我一度認為,時間要是這樣安靜地流逝,人生就是完美的。
直到我突發奇想,給了自己一個機會,踏出舒適圈去冒險。
我努力融入膚色信仰各不同的外國好友的生活,隻身或結伴踏上陌生的大陸四處探索。
於路上,我推翻了許多曾經的固執己見,也明白所謂的 " 不可能 " 只是一成不變者老套的短見。
我的 " 遊俠 " 生活還在繼續。
通過旅行去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是很值得的事,希望你也去試一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47022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