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一個關於小虎隊磁帶的帖子火了,
文章說,
當年小虎隊的單盒磁帶,
現在的市場價從 80 元到 4000 元不等,
整套價格超過一萬元。
Sponsored Links
有媒體跟進,
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懂行的發燒友稱:
價格虛高,抹掉一個零大概差不多。
急著回家找磁帶,
寄望就此發一筆的小夥伴們,
都散了吧。
不過,
一則小小的新聞,
卻把磁帶這件 " 古董 "
重新帶回了我們的視野。
原來不經意間,
它已退出市場超過十年了。
1979 年,
香港百利唱片公司
與當時的廣州廣播電視局合作,
在廣州流花湖畔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家
專門生產立體聲錄音帶和錄像帶的機構——
太平洋影音公司。
中國大陸第一盒音樂卡帶,
應運而生。
Sponsored Links
那是一個流行音樂被視作 " 靡靡之音 "、
聽鄧麗君的歌
可能招來牢獄之災的年代。
不過在廣州,
局面相對鬆動,
流行樂隊、音樂茶座的活動在悄悄進行著,
只是這對流行音樂的推廣還十分有限。
從地下到地上,
從星星點點到風靡全國,
直接推動了
整個中國流行樂壇的發展。
那些年,
廣州彙集了全中國最好的歌手,
李谷一、朱明瑛、蔣大為、郁鈞劍 ……
都來廣州錄製聲帶。
磁帶一經上市就火得一塌糊塗:
一盒動不動就賣到幾十萬、上百萬張。
Sponsored Links
廣州的唱片業飛速興起,
廣東也成為了
中國大陸流行樂壇發展早期的一大陣地。
也就是從 80 年代開始,
港台流行音樂陸續通過磁帶傳入大陸,
對聽著這些歌長大的我們來說,
在電台音樂播放轉瞬即逝的當年,
要想聽歌,
唯一的方法就是買磁帶。
放學之後,
和同學一起背著書包,
Sponsored Links
遊走於音像店、地攤挑選磁帶,
再互相換著聽、討論,
這就是當年繁忙學業之餘
最大的娛樂活動。
買磁帶本身則像是一場小型賭博,
鄭重其事地、內心充滿期待地
花 9 塊 8 的 " 巨資 " 購買一盒磁帶,
押寶熱門偶像,
還是發掘小眾新人?
這恐怕是最早的選擇障礙症吧。
好不容易作了決定買回家,
Sponsored Links
小心翼翼撕開包裝,
迫不及待從 A 面開始聽。
在音樂出現之前,
有一段空白帶滾動摩擦的聲音,
這短暫的等待
讓音樂聲響起的那一刻變得更加奇妙。
播放到頭,
又是一段空白,
直到戛然而止的那一聲彈跳。
然後換到 B 面,
開始下一段奇幻旅程。
整個過程,充滿了儀式感。
" 啪 " 的一聲打開隨身聽,
換面,合上,
再 " 咔嚓 " 按下播放鍵,
這樣一氣呵成做下來,
就是那個時代最潮的動作。
那些年聽過磁帶的人,
還都無師自通地學會了一些技能:
用鉛筆倒帶;
用透明膠粘合斷掉的磁帶;
翻錄同學的磁帶,自製精選集;
騙爸媽買復讀機,偽裝成聽英語,
實際上聽的最多的,
是周杰倫的歌。
用磁帶聽音樂的日子,
仿佛踩著時光漫步。
只是歲月一去不復返,
數碼時代的到來,
磁帶最終讓位給了 CD,
而 CD 也讓給了 MP3。
2007 年,
英國《太陽報》甚至宣布,
磁帶已經死亡了。
可它並未真的離去。
近幾年,
美國一些廠家又開始重新製作磁帶,
去年美國唱片業協會
甚至開始重新統計磁帶的銷量。
磁帶不死,
到底是當時的年輕人老了,
開始懷舊了,
還是磁帶本身就有一種魔力?
有發燒友說,
拋開情懷不談,
保存好的老磁帶,
少了 CD 特有的冰冷數碼味,
讓人更容易融入到音樂之中。
寫到這裡,
城君忍不住趕緊要去淘一個隨身聽,
把家裡的陳年老貨都翻出來感受下。
那些年,你都聽過誰的磁帶?
有哪些快樂或悲傷的回憶?
快來告訴我們吧。
圖片源自網絡公開資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45727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