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見證了太多山河破碎,她是最好的歷史書

Fun Tra ...| 2017-03-03| 檢舉

那是 1917 的冬天,

他上北京讀書。

父親送他到火車站,

看到遠處月台上有賣橘子的,

堅持要去買。

Sponsored Links

他看著父親的背影,

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是 19 歲的朱自清與父親的別離,

多年之後,

這段回憶成就了膾炙人口的經典,

惹出多少人的眼淚。

而南京這個城市,

也因此帶上了點點離愁。

朱自清在南京留下的名篇還遠不止《背影》。

25 歲那年,

他和 23 歲的俞平伯夏夜泛舟秦淮河,

兩個文藝青年分別寫下同題散文——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一段佳話。

他們原本試圖效仿古人附庸風雅,

寄望這條南京人的母親河

Sponsored Links

慰藉寂寞的靈魂,

卻在燈影交輝、笙歌徹夜之中,

感到深深的惆悵,敗興而返。

南京、秦淮河,

似乎自古就是一個傷感之地。

自三國時期

孫權將此地由秣陵改名為建業開始,

此後近 1800 年,

南京換了好幾撥名號——

江寧、建鄴、建康、江南省、天京 ……

每次更名,

都伴隨著王朝的興與亡。

南京也由此被稱為

Sponsored Links

金陵帝都、六朝金粉、煙柳繁華,

唐人對已逝的六朝充滿了懷念。

鬱郁不得志的李白到此,

念著 "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

雖有個人牢騷,

吐露的卻是盛唐之氣。

到了晚唐,

詠南京的詩多了起來,

內容多是對歷史的感嘆,

氣勢上虛弱了不少。

比如,

……

盛唐的繁華稍縱即逝,

詩人們不敢公開感慨今不如昔,

只好借著懷古,一吐為快。

偏安一隅的南宋,

辛棄疾為收復山河半生奔波,

在登上南京水西門賞心亭、

Sponsored Links

遠眺北方故土的剎那,

只覺絕望與孤獨,

不禁感嘆:

"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以南京為背景的戲劇《桃花扇》,

書寫著南明王朝覆亡的歷史。

作者孔尚任借著角色之口訴說: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

更不用提

跟南京脫不了干係的《紅樓夢》,

本身就是一部清代貴族興衰史。

Sponsored Links

每個抵達這裡的文人,

總能激發出相似的思古幽情。

然而,

"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南京市民也因此經受了太多的傷痛。

只是他們不像文人般哀哀戚戚,

反生出敦厚、樸實甚至大喇喇的性格,

能隨遇而安、處變不驚,

也沒有大城市的優越感。

有人管他們叫

南京籍作家葉兆言則說:

" 南京人往往比別人慢一拍,

天生的不著急,

不知道什麼叫著急,

也不知道什麼要緊。"

在時代大潮中,

他們漸漸顯出不那麼精明、

甚至守舊而老土的 " 落後 " 氣息。

但這份寧靜、質樸

恰恰也是城市魅力所在,

是幾代興衰送給這座古城的最好的禮物。

正如張恨水所描述的那樣,

即使已被

" 物質文明巨浪吞蝕了大半個 ",

圖片源自網絡公開資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43567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