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的味道,才是潮汕的年味

Fun Tra ...| 2017-02-03| 檢舉

(潮汕的 " 紅桃粿 ",謅星星攝)

潮汕美食是越來越火了,作為一個潮汕人,目睹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來:牛肉丸、牛肉火鍋、腸粉 ...... 最近聽聞汕頭要起一條商店街,將所有老字號食肆都請去開店,有點擔憂,說不定那些樸實的美味,會不會因為名氣和人流做壞了招牌。

所以我會跟朋友說,如果要來潮汕的話,最好就快來吧,不然可能來不及了呢。

在潮汕過年,在這個幾乎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不僅可以吃到家家特製的美味,看看我們怎麼過年,你或許能更懂潮汕一些。

Sponsored Links

潮汕的 " 粿 ",餐桌的主角

一碗牛肉丸、一碟腸粉,已經成為很多人心中潮汕美食的代表,但是在潮汕人心目中,除了熱騰騰出籠的腸粉,師傅手捶的牛肉丸,還有一樣重要的美食,占據著潮汕人的日常生活,那就是 " 粿 "。

粿,你平常在市場也可以吃得到,不過新鮮出爐、自製的粿,一般只有過年才有。

(" 黑油麻粿 ",黑芝麻和糯米製成的粿,謅星星攝)

(蒸好的鼠殼粿,謅星星攝)

自從外婆過世,我們家已經沒有人做鼠殼粿和紅桃粿了。今年聽說鄰居林家的妹妹說家裡要做幾百個粿,我就跑去她家湊熱鬧。

林爸爸把準備好的餡料,捏成一份份;林媽媽把粿皮揉好;林家姐姐就用粿皮把餡料包起來,捏成桃子的形狀;妹妹再把粗加工的粿壓進模型,做成鼠殼粿,她一邊問著姐姐怎樣做粿,然後跟媽媽炫耀著自己的成品。

Sponsored Links

我一時興起,跟著又捏又壓,做出了我人生中第一個自己製作的鼠殼粿。林爸爸看了,說,壓得不夠平,花紋不夠清晰,不夠精緻,又教我重新做。為人父母的細緻和執著,從做一個粿就可見了吧。

蒸好的鼠殼粿,拿去煎,熱辣辣上桌。粿外酥內甜,嚼爛之後,芝麻、花生、粿皮的味道在嘴裡相互碰撞,香氣四溢。吃上一個,再喝上幾杯功夫茶清清油膩,就是潮汕人的生活享受。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別為炸番薯絲、香芋絲、蝦餅、春卷、酥餃等油炸小吃,謅星星攝)

以前外婆家過年,會自己做紅桃粿和鼠殼粿,還會炸酥餃。外婆先把冬瓜糖等原料按比例調製好,把餃子皮準備好,捏成元寶狀的餃子,最後高溫油炸。酥餃剛剛撈起瀝干油,已經迫不及待的小孩子們忍不住馬上開吃,一口下去,外皮酥脆,餡料香甜柔軟。

小時候過年去外婆家,她都會準備好 " 落湯錢 ",等孩子們到了,就煎給我們吃。我們拿筷子把黏乎乎、熱乎乎的芝麻糯米糰夾起來,送到嘴裡,嚼著煎的又脆又香的外皮和軟糯的糯米糰,吸著大冷天裡難得的這點暖。那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外婆給我的美味。

Sponsored Links

祭祀,潮汕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儀式

潮汕人講究吃,但還有兩件事,也不得不講究。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潮汕人一生做的兩件事,就是祭祀和滴茶(喝功夫茶)。

農曆二十四的一大早,我的母親就去市場買 " 節料 "(祭祀的貢品原料,用來 " 送神 "),這時,菜市場會特別熱鬧,可用 " 摩肩擦踵 " 來形容。母親拖著小拖車靈活穿梭於菜市場。商販們都知道是買來祭祀用的,賣熟食的時候,都是完整的雞鴨魚,內臟也免費隨送。母親夸著老闆會做生意,付錢後把小拖車逐漸裝滿。

(潮汕家庭拜神的貢品,謅星星攝)

出了菜市場,直奔小吃攤買進盒(金錢餅、芝麻條、花生糖等),還得買齊 " 三牲 "(雞、魚、豬腿肉)、大吉(大個頭的橘子)、香蕉(有招財的含義)、發粿(發酵的米粿)、紅粿桃(類似鼠殼粿但是粿皮是桃紅色的)等 " 節料 " 就趕緊回家。

Sponsored Links

奶奶在家裡把齋菜(豆腐、腐竹、香菇、金針菜、紫菜、芥藍等)進行油炸,分裝在祭祀專用的碗里(祭祀用的餐具平時不能用),然後擺上茶、酒、白米飯。等母親回來,把其他的貢品擺上,就可以開始插香祭祀了。

(圖為 " 三牲 "、發粿、紅粿桃,謅星星攝)

貢品擺好了,父親把神台上的香爐和香油燈(酒精燈)" 請 " 到祭祀桌子上,然後,奶奶就插上香燭,進行跪拜。接著,家裡所有人都跪下對著神明 " 說話 "(祈福)。祭祀完畢,奶奶對神明獻上紙錢,然後拿去屋子外面 " 化 "(燒)掉。

每次初一十五或者傳統節日,各家各戶都要 " 拜老爺 " 用焚化爐在街道上燒紙錢,走在街道上,都有一陣陣煙味,以至於我就算去了外地,只要聞到燒紙錢的味道,就會想起在家裡過節的回憶。

Sponsored Links

(潮汕家庭拜祖先的祭品,謅星星攝)

到了除夕,又得開始 " 拜祖先 ",我一直沒分清楚 " 拜祖先 " 和 " 拜神 " 有啥差別,就問母親,為什麼才幾天又拜,母親跟我說,在除夕當天的祭祀就是拜祖先,前幾天是拜神。

一般在這一天,母親就一大早起來,上菜市場買海鮮和魚,然後回家開始準備吃食。我就負責在旁邊剝蒜、洗蔥、切薑絲,當個助手。母親麻溜地蒸魚、起火、爆炒、燜蟹、翻炒。而奶奶在一旁把準備好的熟食、水果擺到祭祀的桌子上。

等母親的菜都上齊了,父親就倒上酒和茶,開始上香。祭祀完了,母親就把菜熱起來,端著熱好的菜擺上桌,父親端著酒瓶往高腳杯斟上釀了多年的桑葚酒,喊著么妹進 " 食廳 "(餐廳)幫忙擺好餐具,一家人就開始吃團年飯了。

放鞭炮、" 營老爺 ",這才是潮汕人的年味

(人們抬著 " 老爺 ",圖片來自 " 文化城市 " 網站)

潮汕人愛祭祀,更有大娘說 " 誰靈就拜誰 "。而在大年初三到初六,老家還會 " 營老爺 "。好幾個人人抬著著 " 老爺 "(神明的神像)的轎子,後面跟著一大群人,隊伍里幾乎囊括整個鄉的青壯年和小孩。他們穿著傳統服飾,化著妝,敲鑼打鼓,有時候隊伍里還有踩高蹺的,非常熱鬧。

我小時候去看,就喜歡跟著鑼鼓聲叫,但是每當隊伍越來越靠近,還是被吵得不行,只好躲在母親身後,捂著耳朵。

(年輕人 " 營老爺 " 的場景,圖片來自 " 文化城市 " 網站)

隊伍會繞著鄉里走個一圈兩圈,而小孩子們喜歡拉著小夥伴跟著隊伍跑。隊伍前面有人放鞭炮開路,造聲勢,放完鞭炮,漫天的煙、滿地的紅,讓人興奮,但是也熏得眼睛流淚,吵得耳鳴,但這絲毫不影響興奮的心情。

(" 營老爺 " 必須放鞭炮,圖片來自 " 文化城市 " 網站)

如果說祭祀是潮汕家庭春節最重要的儀式," 營老爺 " 就是潮汕鄉村最重要的儀式。" 營老爺 " 可以說傾整村之力,鄉里每家每戶的年輕人和小孩一起排練很久才演出的。不過我從小就住在外頭,沒參與到老家的排演,算是一個遺憾吧。

潮汕人過年的儀式感,大概就在美味的粿中、在香火味中、在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吧。

編輯:鶴本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4109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