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火車上 ( 圖 / 一條鯪魚 )
當目的地成為爆款,旅行似乎失卻了它原本的魅力。去另一個地方感受不一樣的生活?眼前擠滿遊客,你就知道想都別想。
Sponsored Links
那到底要怎麼玩,才能玩出與大眾遊客不一樣的感覺,玩出逼格?
其實,旅行的精髓,恰恰是融入當地的大眾,擺脫熟悉感——遠離景點,遠離迎合遊客口味的餐館,遠離 " 給你家的感覺 " 的酒店。
在陌生的城市,我常常想像自己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員,我會去哪裡買菜,去哪裡野餐,去哪裡和朋友們吃飯,去哪裡一個人看展——只有這樣,我才能感到自己與別的遊客截然不同。
行:從公共運輸看城市真實的一面
四月末的美蕊莎,不只是外來者對炎熱氣候難以招架,酒店前台的接待員說今年真異常,他建議我七八月再來一趟,會涼快些。聽起來像個熱帶地區的冷笑話。我很懷疑,常年被烘烤的人們從何確認熱與更熱的劃分,但說這話的人眼神誠懇,也許真的是我不夠幸運。
這裡是斯里蘭卡的一個海邊旅遊區,我從直線距離不到 150 公里的山城埃拉來這,搭了五個小時的大巴車,清早上車,已沒有空座,站著的乘客在沒有空調的車廂里緊緊相依,不同膚色的腳掌占據了每一塊空地,你進我退,更換站姿成了一種集體行為。
Sponsored Links
斯里蘭卡火車(圖 / 一條鯪魚)
我承認,這比國內春運還要難忍。炎熱、擁擠,車子飛快地在盤山路上繞,為了避免反覆被甩來甩去,你得雙手用力抓住並不牢固的扶杆,無法掏出手機打發這磨難。
"travel" 這個詞來源於拉丁文,原本是一種刑具,所以旅行的原始意義是折磨。如果說旅行是為了讓身體同陌生環境摩擦、糾纏,那麼,大巴車上的五個小時絕對是我此行的巔峰。兩地之間沒有火車經過,我像當地人一樣沒有別的選擇,但也因此讓我有機會進一步窺見或者接近他們的真實生活。
他們臉色平和,沒人對糟糕的交通狀況怨聲載道,司機和售票員甚至一路上有說有笑。在我旁邊坐著的大叔主動接過我的行李,替我綁好並雙手攔住以防散落;對我而言想儘快逃脫的存在成了某些途徑小鎮居民翹首以盼的到來,大巴車上裝著胡蘿蔔、土豆、豆角等蔬菜,為他們輸送著賴以生存的食材;車載電視里放著斯里蘭卡的流行歌曲 MV,關於一個 Tuk Tuk 司機的悽美愛情故事。一路上和形形色色的 Tuk Tuk 司機打交道,他們大多熱情、守信、友好,不會精明地漫天要價,但也不肯輕易退讓五毛。
Sponsored Links
斯里蘭卡火車(圖 / 一條鯪魚)
更多時刻,我都靠火車緩慢地欣賞這個國家。火車站設施簡單,往往只有兩條軌道,Vivo、華為等手機廣告牌成了唯一的裝飾。人們慢悠悠地進站,跑步的情形從不會出現。上車時也沒有爭先恐後,甚至大家都希望成為最後上車的人,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霸占車門的位置。
斯里蘭卡的火車十分討喜,雖然二、三等座都沒有空調,但運行過程中不會關閉車門,遇到想盡辦法往外挪的遊客,當地人往往會大方地騰出位置,讓他們當一回 " 門神 "。我雙手握住拉杆,整個人 " 掛 " 在車廂之外,火車速度不快,但掀起的風也足夠自在。一路上景致不斷變換,森林、小溪、瀑布交替出現,經過的站點極多,拿著手機自拍的小伙,瀏覽服裝網站的裹著頭巾的婦女,身旁站著的當地乘客走了一撥又一撥。常有小販舉著裝滿賣油炸小吃的竹籃上車,沒有塑料袋,用撕成單頁的英文課本包著,在車廂里走完一輪便下車。
Sponsored Links
斯里蘭卡火車(圖 / 一條鯪魚)
一路上遇到一些包車出行的家庭,他們一副省事的神情,對不必小心翼翼地查好所有的轉乘路線,不必焦頭爛額地尋找隱秘的公交站點,不必在火車晚點時大聲抱怨而感到慶幸,但這些不那麼舒適的經歷,深入當地的記憶,也因此錯過了。
旅行是不斷移動的過程,關於移動方式的選擇則貫徹始終。租車自駕或者包車當然很方便,你不必小心翼翼地查好所有的轉乘路線、不必焦頭爛額地尋找隱秘的公交站點、不必在火車晚點時大聲抱怨 …… 但同時,也錯過了很多不那麼舒適的樂趣和像當地人一樣出行的體悟。
斯里蘭卡火車(圖 / 一條鯪魚)
吃:不要被著名餐廳限制你的舌頭
" 酒香不怕巷子深 " 我是相信的,所以一向對繁華地帶遊客爭先恐後的餐廳敬而遠之,覓食的最理想狀態,應該像日劇《孤獨的美食家》里的男主角一樣,富有偵探精神,抱著 " 和飯店的相遇一生只有一次 " 的心情,穿街走巷,好好想想當地盛產什麼食物,仔細找找當地人聚集的餐廳。
Sponsored Links
好吃的食物並不只存在於高檔酒店,它可能就是一碗便宜的路邊越南河粉、深夜時分拯救每個飢餓靈魂的烤串、海邊小鎮隨意的魚料理 …… 比起擺盤精緻、舉止斯文、周遭幽靜的餐館,身處鬧騰反而會讓我感到安穩。
《孤獨的美食家》劇照
我喜歡到當地的菜市場吃一趟。國外的菜市場大多乾淨整潔,不僅僅販賣五顏六色的蔬果,還有許多提供現買現吃服務的店家。一來你可以嚴格把控食材質量,絕對吃得放心;二來可以感受毫不花哨的烹飪方式,品嘗當地的家常滋味;三來聽著討價還價的瑣碎對話,還有什麼比這更 local 的就餐 BGM 呢?
首爾的韓牛市場離東大門不遠,午後時分,鮮有人至。市場呈縱向,寬闊的主路兩旁全是賣牛肉的店鋪,上方是紅白相間的頂棚,陽光穿透後也摻進一抹紅暈,照得展示櫃里的牛肉格外鮮嫩。沒有想像中肉塊暴露在空氣中鮮血淋淋的畫面,這裡的牛肉全都提前宰殺、洗凈,按照不同部位用塑料膜分裝好,價格、分量一目了然。在一樓選好後上二樓立刻烤來吃,木質桌椅和不鏽鋼餐具,一切都簡單有序,沒有多餘的裝飾,三五朋友圍成一桌,點幾瓶鄰桌大叔喝的米酒,度過一個日常又飽足的下午。
韓牛市場(圖 / 一條鯪魚)
廣藏市場則熱鬧得多,傍晚抵達,多數店鋪已關門,白天這裡聚集著韓服店鋪、賣食材和藥材的雜貨鋪,以及土豆餅、糯米血腸、紫菜包飯、韓式大拌菜、泡菜等各式韓國傳統小吃攤位,現在,只剩下幾盞昏黃的射燈亮著,兩位大嬸親切而熟練地忙前忙後,客人們一字排開,在成堆的熟食麵前指點江山。
貪心如我,每樣都來點,印象最深是煮豬皮,被醬料裹得通紅的豬皮,切成一口大小的塊狀,極有嚼勁又毫不油膩,吃出了一種奔波一天後回到家被悉心照顧的情意。
廣藏市場(圖 / 一條鯪魚)
玩:在公園發獃才是正經事
我有一個習慣,在國內很多城市出差或旅行,常常直奔美術館,好像去到別人家做客先去看他的後院都藏著什麼好東西。
美術館幾乎全年展覽不斷,不管何時前往都是抗衡城市趨同的最好方式。這一法則到了國外更是屢試不爽,除了美術館,博物館和圖書館也是不應錯過的 " 景點 ",這些地方有一種強烈的日常感,我喜歡穿梭其間,感受靜止的時間。
看完展覽回到美術館一樓,往往會有藝術品商店,珍惜這美學之旅的 bonus。商店裡的商品往往和展覽相關且充滿美感,無法擁有原作但能買些周邊也不錯,雖然價格不會便宜,但一定可以淘到在其他精品商店難以一見的、回家後可以一再炫耀的好貨。
除了以上這些公共設施,不太起眼的公園也是小眾旅行的重要場所。首爾的汝矣島公園位於 CBD,一條馬路之隔,對面是高聳的現代寫字樓。
中午在路邊買咖啡的上班族(圖 / 一條鯪魚)
午餐時分,穿著黑西裝白襯衫的男男女女魚貫而出,在公園裡的移動車攤上買杯咖啡,或者帶著便當盒坐在某個綠蔭環繞的角落。而作為遊客,最愜意的,便是租輛單車,在公園的單車道上馳行,耳機里播著 Nat King Cole 的悠揚旋律,一切都恰到好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3693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