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時報》公布的 2016 全世界最值得到訪的目的地中,中國僅有貴州和杭州上榜,其中貴州首次登榜,推薦理由是:Authentic Chinese hill tribes without mass tourism yet,意指這裡有非常原生態的山地部落文化,且大都藏在深山人未識。本期【尋跡中國】欄目我們一起前往貴州,探尋隱藏在這片西南秘境中最神秘的天龍屯堡,它是被時光遺忘的明代古鎮,至今固守著 600 多年前的生活方式,這裡的人穿明代漢服講明朝官話,被稱為中國最後的明朝遺民。
Sponsored Links
文字:夏小舞 責編:淑蓮瓜子
到安順的那天下了雨,濃濃雨霧自路的盡頭升騰而起,看得見的看不見的,都像是生於虛無,進入天龍屯堡便是穿過這一片幾近凝固的濃霧,霎時間理解了桃花源記為何要先走過那一段狹窄的岩壁,明白了愛麗絲跟著兔子從洞穴跌落才能進入夢境里,我們本能地需要一個儀式化的過程以忘記來處,全心投入。而走到天龍屯堡,便是一日穿越,夢回大明朝。
天龍屯堡身居一片少數民族村寨間,住的卻都是漢族,不算大的屯堡里以明朝時候的摸樣,藏在石板路和青磚黛瓦身後,巧笑倩兮地等著旅客如我,跌跌撞撞到來。桃花源人自秦時躲避,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朱元璋征服梁王和土司、決心在滇黔古驛道兩側的產糧區和關隘設立 " 屯所 ",以 " 屯田戍邊 " 的方式鞏固統治,兵丁與江南的流民不遠萬里遷移至此,這個原本只有旅人驛馬停留的 " 飯籠驛 ",因他們的到來而變成了現在的天龍屯堡。
Sponsored Links
奉命而來的軍隊也許還有換防回鄉的期盼,順著長江萬里而來的屯民卻從最初便定了紮根的念頭,那個年代的他們,行至此地便已是孤注一擲。他們領到了種子和農具,劃田開墾,建屋造室," 戰時為兵、閒時為農 ",之於朝廷而言是擴大了疆域,落到他們每個人身上,不過是開始一段即將延續百年的生活。
天龍屯堡要隘的身為從未改變,戰事卻在不知不覺中遠離,清朝康熙年間 " 改土歸流 " 之後,軍戶都成了平民,那日起,他們的生活只剩下街頭巷尾、雞犬相聞。
Sponsored Links
青灰色的石磚和屋瓦在稍顯陰沉的天氣里也透著潮氣,緊湊的街巷連接著一家一戶,與周圍鬆散而貼近自然的少數民族村寨對比鮮明,語言、服裝、習俗習慣也都與周圍有異,百年來他們生活在這裡,好像已經被濃霧隔絕外的世界遺忘,卻始終保留著自己的記憶。
卡爾維諾的馬可波羅在《看不見的城市》里給成吉思汗講了很多個故事,他的故事裡城市都是活著的,在沙漠裡、森林中、海岸線上活著。那麼天龍屯堡,便選擇了以他們所建造的那個明朝的小村鎮的姿態,在這一片少數民族聚集的村落中央存在著,完滿而執拗。
Sponsored Links
天龍屯堡背靠天台山,從屯堡北側拾階而上,就能看到一座石塊鑄成的寺廟。伍龍寺也是江南寺廟的建造結構,立柱飛檐,細細觀瞧還有細緻的石雕,最高處的觀景台能夠俯瞰整個屯堡,包裹在一片雨霧和一片濃綠色里,微小而確鑿,所有的顏色滿溢得快要流淌而出,屯堡也像要從畫框之中跳脫一樣。
我在將落未落的雨意里走在天龍屯堡的石板路上,身邊到處可見身著寬袖大襟、藍色長袍的人,他們是六百年前從江浙遷來的移民後裔,他們執拗地操著鄉音,管自己叫 " 南京族 ",這群也許畢生未見祖籍故鄉的人,也繼承了血液里的鄉愁。可他們夢裡的那個江南不是我們見到的江南,他們的江南橫跨了六百年的時間。於是天龍屯堡變成了一個固定的節點,就像時光機總會經過的那個分界線,這裡是一個不會再向前流淌的明朝,明成祖北遷之前那個不甚安定的明朝。不用舞台也可演出的地戲從姿態到情節都是明朝尚武遺風,古音古意,就好像這裡的房屋不會老、人也不會離去。
Sponsored Links
如果以馬可波羅的筆調講述屯堡的故事,這大概是一座從時光里偷來的城市。六百多年前的每一次旅行都是冒險,江南到南蠻更是萬里生死途,路上有急浪險灣、到達之後還有蛇蟲鼠蟻、陌生且並不全然懷著善意的土著。他們以人類本性中的堅韌在這裡停留,創造出所有可創造之物。所以屯堡從來未曾試圖融入當地,起初是因為駐軍,後來是因為不需要,城外的世界始終是陌生的,他們創造出來的這個正好。
他們留存的明朝生活之於現在的遊客,成了一次跳躍時光的旅行。剛剛經歷一場微雨,石板路上還有濕意,些許微涼,我裹緊外套,身邊走過的男女穿著深藍色的長衫,寬袖大襟,微微收著肩膀,仿佛活生生從泛黃的古老畫卷中款步而出,趕著去集市買上一疊紅紙藏在寬大的袖籠里。街道一頭有開設的茶驛,穿著素色襖裙的女孩倚門而立,仰頭看著重雲的天。待我走進便倒了杯茶水,放在桌上的動作舒緩而悠然,像整個天龍屯堡給人的感覺。茶水還是燙的,便隨口寒暄,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她在說話,問我從哪裡來、說自己在這裡長大、家就在距離茶驛半條街的地方。口音語調帶著江南的軟糯,遣詞用句帶著點盎然的古意,陌生又討喜,在兩杯茶的時間裡,我不再是天龍屯堡明朝生活的看客,我和她聊天,置身於六百年前,就像對面大紅燈籠下坐著的老人,不知年紀,眼神空茫茫看著街巷,至少這一瞬間,我和他們一樣。
屯堡不大,步行足矣。據說就算不是這般陰雨天氣,屯堡里的遊客也不會太多,你嘗試靠近他們,就是嘗試靠近從未體驗過的明朝,那時候一切都很慢,走過轉角的你腳步也很慢,那時候一切都簡單到簡陋,那時候的人都很知足。雨霧那邊是一個早已被現代化裹挾的,你原本更為熟悉的畫面,而當下你身在天龍屯堡,身在六百年之前的明朝,讓這石板路、青瓦房、潮濕的空氣擁抱著你。
就像天龍屯堡的量體如此之小卻又承載了如此之多一樣,所有選擇了遷徙的人都不知不覺地將所有故地的文化背在了身上,他們生存於其間的時候像空氣般難以察覺,遠渡他鄉才明白空氣是怎樣不可或缺。所以我們才能在國外的唐人街找到只留存於電影中的熙攘,在被山河阻擋的安順找到明朝的時光,我以為這多少是中國人樸質的天性,從人到文化都不具侵略性,溫和平潤的像著縈繞不散的霧氣。
一屯堡人在向先人敬香,祖傳石磨升居神位
而旅客如我,帶著擁抱陌生的期許而來,卻意外在屯堡感覺到了一種歸鄉般的熟悉。並不只是在少數民族村寨環繞的地方拾得漢族的生活起居,也是在早就轟轟烈烈奔過了幾百年時光的現在,跌進明朝的村鎮里。從那些兵丁流民一磚一瓦地將這裡創造之日起,它便脫離了對時代的依附,懶洋洋地在一片濃霧之中、在石板路上停下腳步,一個歇息,就不知今夕何夕。
傍晚時分乘車離開天龍屯堡前往貴陽,最後一次回頭看見整日包裹著天龍屯堡的霧氣有了些許散開的痕跡,屯堡卻一如既往地沉默而難以忽視,像要把自己隱身於土地之中的巨人,不過低垂了眉眼。我像聽完了馬可波羅故事的成吉思汗一樣昏昏欲睡,夢裡看見一座古老的城市城市,漂在雲霧之間,帶著我回到過去,一日走完了六百多年。
尋跡中國 欄目介紹
鳳凰旅遊每周五【周邊游】欄目全新升級,更名為【尋跡中國】,將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中國境內的極致旅行體驗。如果想查看更多【尋跡中國】內容,歡迎關注鳳凰旅遊微信(travel_ifeng),回復 "尋跡中國" 即可收取。
本文由鳳凰網旅遊原創發布
轉載請聯繫後台,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36498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