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拐去菜市場散散步才是正經事

Fun Tra ...| 2016-11-22| 檢舉

2:19 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 -MLA 來自九行

七八月的泰國天氣濕熱,我坐在路邊的小館子裡,悶出一身汗來。泰國人習慣這時候吃上一碗熱辣辣的冬陰功或咖喱,似能將體內的熱氣排出,通體舒暢——我也入鄉隨俗,點了一碗。

一碗冬陰功湯里,能吃進胃裡的只有蝦、草菇、番茄,卻有好幾種配料:南姜、檸檬葉、香茅、魚露、九層塔、椰奶、冬陰功粉 …… 泰國的香料令人眼花繚亂,菜市場商品琳琅滿目,叫不出名字的食材一堆。光是一個咖喱醬,就有三種不同口味,黃咖喱、青咖喱、紅咖喱,辣度和香味各有不同。作為一個吃貨,被陌生的香味和美味環繞,幸福感爆棚。

泰國小館子的木瓜沙拉、菠蘿炒飯、咖喱雞肉(圖 / 戴笠)

酷愛吃食的我,只想報個烹飪班,逛逛菜市場,把好吃的料理 " 帶 " 回家。然而同行的旅伴興致缺缺,覺得花費大半天時間去菜市場、再去煮飯,還需要繳學費,太不划算。只好作罷。

仿佛只有逛寺廟、買手信才是這趟旅途的正經事。在我看來,菜市場,才是城市的精髓。

清邁菜市場的香料(圖 / 馮柒)

美味的根源,都在菜市場

一個城市的食物文化,從菜市場就可以窺見。

這兩年潮汕的牛肉火鍋很火,專門跑去汕頭、潮州尋味的食客不在少數。然而,光是跑店,就能 get 到潮汕美食的精髓嗎?大潮汕的美味,都深藏在菜市場。在那裡,你不僅可以找到各種海鮮、肉類家禽、各色蔬菜,還能發現潮汕特色的鹵品、牛肉丸、無米粿、雜咸 ……

如果你去逛,可能會看到好些阿姨在路邊擺攤,一籮筐一籮筐的不同種類小魚列在路邊。看起來不起眼的小魚,才是潮汕的至味——魚飯。

魚飯

魚飯最常用的魚是巴浪魚、竹莢魚。用魚湯煮熟魚,然後腌制。以往漁家會將魚飯風乾,延長保存期。有些外來人吃過,覺得魚飯太腥太咸,不甚喜歡。但最美味的魚飯,做法講究,卻是人間至味:魚煮熟撈出時,要流著湯汁,腌制時,每隔一段時間要給小魚翻面。鹽的浸漬,會促進魚肉原本的甜度緩慢釋放。需要足夠低溫,魚肉滲下的湯汁才會形成魚凍。因此有些食家會將腌制好的魚扔進冰箱,魚凍成形以後,取出,在魚凍融化前吃完。魚凍清涼鮮美,魚肉緊密,吃起來甘甜,餘味無窮。

不逛菜市場,你可能不知道潮汕人會以青橄欖作頭盤小菜。他們將青橄欖錘碎,以黃薑末調味。橄欖是潮汕人的一個情結,像潮汕美食大腕張新民老師就在專欄里講過," 青橄欖這種水果很奇怪,初嚼往往苦澀,而後清香甘洌,甚至回味無窮。古人為了表述橄欖的滋味,常用雞舌香來比喻 "。

青橄欖

不逛菜市場,你可能認不出潮汕地區名字奇怪的海鮮。蝦蛄其實就是 " 瀨尿蝦 ",血蚶是有紅色分泌液的貝類,而薄殼是一種潮汕海域出產的小海貝,常搭配金不換一起炒。

不逛菜市場,你可能不知道潮汕有那麼多種醬汁——牛肉丸最配沙茶醬,滷鵝要配蒜泥醋,魚飯配普寧豆醬,豬腸糯米配金桔油,蚝烙配魚露,血蚶配三滲醬 ……

逛菜市場,是認識一個城市飲食文化的最好途徑。

血蚶

菜市場是城市的縮影

菜市場,沒有粉飾的太平,只有蔬菜瓜果,普通市民及他們的日常生活。如果你想吃透一個城市的性格,窺見市民的處世之道,菜市場就是最好的場所。

在北歐的大食廚丹麥,哥本哈根的 Torvehallerne 市場,有 60 多個攤位,除了新鮮魚肉、有機蔬果、奶酪、香料,這裡還有各式料理食攤,售賣壽司、三明治、甜品咖啡。你也可以買到新鮮的花卉,又或者到手作店玩一個下午。許多本地人逛完市場,便坐下來喝杯咖啡,曬曬太陽,如此閒逛過一天。

哥本哈根的 Torvehallerne 市場(圖 / 慕希)

在歐洲其他國家,例如英國、法國等地,也有類似的市集,它們的職能,不僅僅是供應蔬菜,更是一種市民悠閒、娛樂的方式。

在香港的菜市場,你能看到這座城市的生存之道。

中環嘉咸街的露天街市,處在寸金寸土的中環,距離蘭桂坊僅幾步之遙,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露天街市。它夾在高樓之中,塞滿賣菜的手推車,行道僅剩一米,沿著山走,會經過幾個街口。街市狹窄逼仄,但每一份蔬果都整齊放好,也不見污水和爛菜葉。好些攤販已經在那裡經營了十幾年甚至以上。街坊來來往往,不時和攤販老闆聊上幾句。

北角春秧街(圖 /discoveryhongkong)

去香港的北角春秧街,最能體悟這座城市的煙火氣。一條電車路軌橫貫這條街市,人多時,路上儘是黑壓壓的人頭。叮叮車司機惱火地打響 " 叮叮、叮叮 ",讓來來往往的路人退避。如果你坐在電車下層,你可以聽到菜販魚飯的叫賣聲、豬肉攤子的切肉聲、還有討價還價聲,和 " 叮叮、叮叮 " 的聲音混在一起。這就是香港的市井。

逛菜市場,資深吃貨鍾情的儀式感

對我等吃貨來說,逛菜市場是件快樂事。看著新鮮蔬菜還粘著晶瑩的水滴,親自挑選一塊優質豬肉,抑或觀摩師傅抓起正在水裡遊走的魚,剖膛刮鱗,都有種神聖的儀式感。

許多美食界有名的吃貨,都是菜市場的忠實粉絲。

蔡瀾每到一地,必逛菜市場。在他的節目《蔡瀾逛菜欄》里,他滿世界飛著吃,到各地的菜市場選取地道新鮮的食材,做出好菜。他曾對記者說:" 我每天早上都喜歡散步到菜市場,看到剛剛上市的時令的新鮮蔬菜,就像和老朋友見面一樣,精神舒暢,非常開心,於是就買回家來做。"

哥本哈根的 Torvehallerne 市場(圖 / 慕希)

陳曉卿在文章里寫道,一座城市,最吸引他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一切不逛菜市場的城市旅遊,等同於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他認為,中國太大,經濟高速增長讓許多城市的外觀大同小異,甚至連旅遊商品都面目可憎地趨於一致,只有在菜市場,還能從一些地域性的物產上,分辨出各自不同的風貌。菜場,充滿了生活氣息的流動。

而歐陽應霽覺得," 菜場就是一個江湖 ",因為所有的男與女,樂與怒,所有的生活都在裡面了。

泰國菜市場

逛菜市場,是品嘗城市的良方,也是體悟生活的良方。

真實的生活並不是在那種冒充英雄的緊張體驗中度過的,生活就是去工作、去曬太陽、去愛、去吃飯(趙汀陽《論可能生活》)。真正的旅遊,也不必把自己做了多少件事,去了多少個景點作為評分標準。擁抱無意義,才是生命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34921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