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台灣並不是以它的風景秀美吸引遊客,而是以它的人文氣息秒殺大陸的景點。看膩了大陸如出一轍的建築,一定要去看看台灣那些著名的現代建築。台灣湧現了眾多有獨立思想的建築師,以姚仁喜、黃聲遠、廖偉立、楊家凱、謝英俊為代表,他們難得地被政府和企業所接受,將一代台灣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思想表達出來,這是一份建築師的榮譽,更是一份屬於台灣的厚重。
1. 台灣京華城——雙龍抱珠
台灣京華城位於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138號,是台灣大型購物廣場之一。京華城由美國捷得(Jerde)國際建築事務所 / 大元建築及設計事務所共同設計,自1987年開發至2001年完成,前後歷經十五年,總投資金額新台幣240億元整,美金約9億元。設計初衷來自中國傳說中的「雙龍抱珠」的概念,結合國內首創的「L」形主建築體和全球最大球體結構,設計手法別出心裁。
直徑58米的球體,基礎深達85米,以四根巨柱載重,為國內首創最深建築基礎結構,堪稱台灣觀光代表性地標。其獨特耀眼的建築設計,可謂是新世紀的東方之珠。
2. 宜蘭蘭陽博物館——荒原中的山
宜蘭蘭陽博物館位於宜蘭縣頭城鎮青雲路三段750號,由姚仁喜帶領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姚仁喜帶來了西方社會的現代主義,與國際脈流互聯,使用現代性的新材料與工法,為台灣帶來一股現代之風。
蘭陽博物館位於頭城鎮烏石港區烏石礁遺址公園內,原基地水域內存有許多尺度驚人的烏石,博物館的設計,兼顧了周圍環境,使整個水域變成一個多樣化的生態濕地。就在這樣的荒原中,博物館像一面山一樣拔地而起,斜向的外牆面直接插入土中,將力與美巧妙地結合。石材的質感反映出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與周圍巨大的烏石相應成趣。為維護溼地生態,選擇環保可回收的材料與綠建築施工,真正與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
3. 中鋼公司總部——舞中的四足方鼎
中鋼公司總部位於高雄市前鎮區成功二路及復興三路交叉口,由姚仁喜帶領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以商周時期青銅禮器中的四足方鼎作為設計意象,代表穩重厚實、吉祥亨通、和諧意向,引申為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鋼鐵韌體的意象。
整棟建築以四個方形量體中間夾著作為軸心的服務核所構成,以八層樓為一單位扭轉 12.5 度,形成動態的幾何形體。交織在一起鋼鐵格子,不僅形成防震最大化,同時展現了了鋼鐵力量的美感。中鋼公司總部已成為高雄港的新門戶地標。
4. 台灣礁溪生活學習館——不期而遇的風景
台灣礁溪生活學習館礁溪新省道旁,由台灣著名建築師黃聲遠設計。在宜蘭小鎮,經常能看到穿著短褲、拖鞋走在田間的黃聲遠。在日益成為流水線的建築業,他保留了純粹的建築手藝和委婉細緻的建築美學。他讓作品趨於完美,讓建築更加人性化,讓老人和孩子有更舒適的生活。
台灣礁溪生活學習館保留了原有的老巷子,對街是好吃的饅頭店,本地人的生活記憶並沒有被打斷。溫潤的紅磚被引入新廣場,北向崖壁接天光,南向出挑多蔭涼,留下了蒼翠大榕樹和高大的椰子林。
就像他自己說的,台灣礁溪生活學習館「無形無名」:「我只想讓出一個空間,一個野野的、礁溪的空間,可以和幼兒園、教會、小區共享,可以讓對街的小學生騎車通過,一個未來混在植物、街道中,永遠看不到全景的真正公共性。」
5. 宜蘭縣社會福利館——真的不是違章建築
宜蘭縣社會福利館位於宜蘭市舊城區西陲地緣,紅磚牆、不規則的搭建、鐵皮的屋頂,不禁讓人想起《功夫》中的群租房,錯動、拉開、插入,都是黃聲遠喜歡的手法。
這座獨立的新建築成功地溝通了都市的舊紋理,溫潤地融入於周圍的車水馬龍。延伸的屋橋連接著社會福利館與河堤,漂亮的屋橋從大樹邊曲折而過,不僅可以讓老人通過屋橋到河邊看夕陽,甚至屋橋的一個轉角處也成為看護老人的菲傭們最喜歡聚集聊天的地方。
「黃聲遠+田中央設計群」的設計師王士芳表示:「這是我們第一個公共建築,想要表達政府機關未必要很嚴肅,也不一定要正經八百的面貌。再加上是社會福利館,希望營造出像回到家的感覺,每個房子還會長出自己的空間,就是想反映在台灣建築中占有一定比例的違章建築特色。」
6. 台中救恩堂——現世的諾亞方舟
台中救恩堂台中市北區進化路,由建築師廖偉立設計而成。廖偉立以「自由自在」來說明自己的創作理念:超越所有的理論,沒有格式、不帶成見。他不僅是一個建築師,更是一個詩人、一個文學家、一個畫家。他大量廣泛地閱讀哲學與文學,將他的哲學理念注入建築設計中。
台中救恩堂諾亞方舟為設計理念,一至四層形成一厚實的岩石基座,來表達山的意象,位於頂層的人神交會的主堂對應為山頂上的方舟。建築外觀被塑造出重的、穩定的量體感,被寄望以適當的「重量」,在時間中累積沉澱成為歷史脈絡的一部份。設計與大自然相接,教堂的牆面上的開口讓光線在每天不同的時辰中變換角度、色彩。
建築師希望救恩堂在社區裡無時無刻扮演居民心靈的「7-eleven」,沒有界限,沒有負擔,讓信仰與常民的生活結合,是一個純粹的人神聯結交流的地方。
7. 東海大學美術音樂系系館——詩意的空間
東海大學美術音樂系系館位於台中市東海大學校內,由建築師楊家凱設計而成。楊家凱是台灣著名的青年建築師,有獨立思想和實驗精神。他認為,東方文化中有一種形而上的細膩,對空間的詩意的追尋。所以主張建築應超越形式,回歸本質。
東海大學美術音樂系系館采清水模打造,主體融入周圍地景,音樂系館和美術系館左右合抱中庭,有兩面斜相對立的曲面牆,斜牆切割成三角格子,間隔開窗與植草。楊家凱說,他選用月菊越蔓,生長緩和,不會影響結構,等到綠藤長滿了,從空中鳥瞰,就像兩道綠浪從牧場拍打上來,曲牆有植栽覆蓋,後方的空間降溫,讓學習活動更舒適。兩館靠著長長廊道溝通,音樂人、美術人穿梭其中,成為開放的藝術空間。
由空間感知經驗,啟迪我們對自然與詩失去已久的知覺。
8. 雲林勞工育樂中心——窪地里的空間藝術
雲林勞工育樂中心位於雲林縣府所在地斗六市的城市邊陲,由台灣青年建築師廖偉立設計完成。原有基地比馬路低兩公尺,本身是個窪地,四周環境開闊,廖偉立順應原有地形,因地制宜,採用半空間的策略,水平線條的建築大部分隱沒在地平面下,塑造出平緩且多層次的視覺空間效果。
牆面以灰色為基調,以洗石子及卵石牆面、清水混凝土牆為主以樸實的樣貌貼近大地;並輔以清水磚牆強化其地域性特色。屋頂是用反梁系統與周遭農民田埂意象聯結,並覆土綠化形成小區休閒、活動的公園。因台灣中南部夏天酷熱多曝雨,創造了半戶外的空間與中庭,形成通風、採光良好的多層次建築。
9. 邵族震後重建——安得廣廈千萬間
邵族重建部落位於南投市日月潭地區,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後由建築師謝英俊設計完成。這個時代的建築師,大多不太考慮成本和能耗,設計那些形態誇張、造價高昂的城市地標。謝英俊卻反其道而行之,使用便宜材料和簡易工法,設計出成本低又環保的好房子。
1999年震後,謝英俊帶領邵族人以環保材料和簡單工具,用極少的經費完成了部落重建。房屋以輕量型鋼為主結構材,用薄鋼板、角鋼和自攻螺絲結合,不需要焊接,輕便、簡易、安全,而且可以修改拆卸,只要用電動螺絲鑽即可完成主體結構架設。屋頂使用夾板、油毛氈、竹子,牆面使用竹子夾發泡鋁箔紙或不織布,能夠隔熱、防水、防蟲,而且老弱婦孺都可動手施工。房屋功能在尊重當地生態環境和空間使用習慣的基礎上,既滿足了村民的一般家庭生活需要,又考慮到族群祭儀的特殊需求。
謝英俊將畢生精力投入到農村建設中,實現「廣廈千萬間」的理想。
10. 高雄慶富船運大樓——貨櫃的合體
高雄慶富船運大樓位於台灣高雄軟體科技園區,由英國建築師Rich ard Rogers設計而成。羅傑斯是城市生活的擁護者,認為「城市作為一個文明的教化中心,能將人類在世界上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未來城市的區塊應該把生活、工作、購物、學習和休閒重疊起來,集合在持續、多樣和變化中的結構中」。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巴黎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慶富船運大樓整幢大樓突破外牆平面的成規,運用21個大小不同外伸箱體的錯落設計,構成層次豐富的立體建築。詮釋出一種剛柔並濟的建築表情,以及豐富而細膩的水岸城市風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33810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