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山,因酷似男人陽具而聞名的景點(圖)

Fun Tra ...| 2016-10-21| 檢舉

在承德市的兩天中,似乎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都可以看到承德的標誌性建築—棒槌山,而我在閑暇之餘,甚至會不由自主的向棒槌山看一看。棒槌山其實是因為形似棒槌而被俗為了「棒槌山」,本命叫做「磬錘峰」,但似乎很多人並不知道它的真名。這個棒槌山也吸引了眾多來承德旅遊人們的目光。關於「棒槌山」還有很多風趣幽默的傳說,有人說它是女人洗衣服用的「棒槌」、有人說它是鎮壓蛤蟆的寶物、但其實在更多人的眼中,它更像采天地之精華的陽具。

我們一行從「班禪行宮」出來後,為了趕在日落前到達棒槌山,特意走了一條遊人稀少的近道,很幸運在黃昏的時候到達了棒槌山。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因為峰狀似磬錘,便將此山賜名為「磬錘峰」。磬錘峰孤立於平緩的山巒之上,猶柱擎天,那上部略粗下部略細的自然造型很容易開啟人的想像力,甚至有人說它可以與納米比亞的「上帝的拇指」相媲美。據說,很多未生育的婦女都會踩著虔誠的腳印步行來到山頂,就為了摸一摸它,吸收一下它的陽剛之氣。我們知道,紫禁城之中的陰氣很重,清朝的帝王們每年也都會來棒槌山「充陽」,據說清朝後期的幾位皇帝之所以無後,就是因為清朝國力衰落,帝王們沒有時間再來棒槌山「充陽」的過。當然。這些都是故事傳說,但棒槌山在當地人們心中的地位卻是神聖的。

現在,棒槌山和旁邊的蛤蟆石都成為了旅遊景點,很多來承德旅遊的人們都會來這裡摸一摸」棒槌山「,看一看蛤蟆石,有的人甚至還會把一根小木棍支在縫隙里,據說這樣就可以像棒槌峰一樣永遠健壯。說故事的人也許只是習慣性的講述,但聽故事的我卻還意猶未盡,只可惜天色已黑,我們不得不下山,而當夜的我似乎也變得多情了起來。

在承德有一個段子:「不到北京,不知自己的官小;不到深圳,不知自己的錢少;不到海南,不知身體的重要;不到承德,不知自己的『棒槌』小」。在我們晚上吃飯的時候,喬家八大碗的喬老闆也說,在他給別人介紹承德的時候,總會圍繞著」棒槌「說事。

在棒槌山的半腰上還長著一株高約3米的桑樹,據測這株桑樹與磬錘峰相親相愛已經三百年了,據傳為我國最早之桑樹。

遠處可以看到夕陽下罄錘峰的倒影,罄錘峰也與避暑勝地內的「錘峰落照」亭遙遙相對。

登往棒槌山的小路。

在罄錘峰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形狀酷似蛤蟆的石頭,據說當年,大禹帶領人到了承德這個地方。他發現山裡有隻興風作浪的蛤蟆精。白天,大禹帶人辛辛苦苦把水排出去,晚上,蛤蟆精肚子一鼓,又把排出的水吸回來。大禹決心要懲治這隻害人的蛤蟆精。一天晚上,大禹發現蛤蟆精又在作怪,就順手拿起一隻搗衣用的大棒槌,三下兩下,就把蛤蟆精打得趴在地上,變成了一塊大石頭。大禹怕它再跑出來作怪,危害百姓,就順手一扔,把棒槌立在蛤蟆石旁,變成一座山峰。蛤蟆精一動,就給一棒槌。這樣,蛤蟆精再也不敢興妖作怪,只好乖乖地趴在那裡,一直到今天。

在山頂可以遙望承德市區,遠處就是小布達拉宮和班禪行宮。

夕陽西下的承德。

根據地質學家考證,在約1.5億年前,磬錘峰還只是承德河湖盆地中的泥砂和礫石,後形成岩石,隨著地殼的變遷逐漸上升為陸地。但就磬錘峰而言,它形成的歷史只有300萬年。它是一堵石牆般的山體,經過碰撞、風吹雨淋等自然力,石牆逐段崩塌,最後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神奇的磬錘峰。

小貼士:

1. 交通:從承德市內乘坐10路公共車直達景區。

2. 美食:在普陀宗乘之廟周邊有很多承德特色飯店如:喬家滿族八大碗、清宮宴等,在這裡可以品嘗到羊湯、煎碗坨、清宮御膳銀絲雜麵、宮廷御膳餅、手把羊肉、筱面饃饃等。

3. 到棒槌山遊覽,可以在山下乘索道直達,也可以由普樂寺步行登山,山頂中可以遙望承德市區的風景,尤其在夕陽下,非常漂亮。

4. 住宿:承德市區住宿的地方非常多,但如果是在節假日的時候,還是需要提前預定。

落榜進士:一個永遠走在路上的背包客,也許有一天會和你擦肩而過。

【 微信:wudan365】【微信公眾號:lvxing36524】【微博:@落榜進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3109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