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帶上靈魂去旅行

在旅行中,我們的身體和靈魂是不同步的,是分離分裂的。而一次絕佳的旅行,自然是身體和靈魂高度協調一致,生死相依。好的旅行應該如同呼吸一樣自然,旅行的本質是學習,而學習是人類的本能。

漫遊家,心隨自然

旅行的要緊物件有三種。

第一,當然是時間。人們常常以為旅行最重要的前提是錢,於是就把攢錢當成旅行的先決條件。其實,沒有錢或是只有少量的錢,也可以旅行。如果把一個人比作一輛車,驅動我們前行的汽油,並不是金錢,而是時間。

第二樁物件,是放下憂愁。最常見的憂愁來自這樣的思維:把這筆旅遊的錢省下來可以買多少斤米多少縷菜,過多長時間豐衣足食的家常日子。迅即地把諸事摺合成大米的計算公式,來自溫飽沒有滿足的農耕時代遺留下來的精神創傷。總是由著身體自言自語地說那些饑飽的事兒,你就滅掉了自己去看世界的可能性,一輩子只能在肚子劃出的半徑中度過。

第三樁事兒,是活在身體的此時此刻。臨死前想想自己身手矯健耳聰目明時,也曾有過一番隨心所欲的遊歷,奄奄一息時的情緒,也許是自豪。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蓮,終有偃旗息鼓閉合的那一天。在這之前,我一定要抓緊時間,去看看這四野無序的大地,去會一會英輩們殘留下來的偉績和廢墟。

終於決定邁開腳步了,到寒帶,你要帶上皮手套雪地靴,到熱帶,你要帶上防曬霜太陽鏡驅蚊油。就算是不寒不熱的福地,你也要帶上手電筒黃連素加上使領館的電話號碼…… 所有這些,都十分必要。可有一樣東西,無論你到哪裡,都不可須臾離開。那就是——你可記得帶上自己的靈魂?

據說古老的印第安人有個習慣,當他們的身體移動得太快的時候,會停下腳步,安營紮寨,耐心等待自己的靈魂前來追趕。有人說是三天一停,有人說是七天一停,總之,人不能一味地走下去,要駐紮在行程的空隙中,和靈魂會合。

靈魂似乎是個身負重擔或是手腳不利落的弱者,慢吞吞地經常掉隊。你走得快了,它就跟不上趟。我覺得此說最有意義的部分,是證明在旅行中,我們的身體和靈魂是不同步的,是分離分裂的。而一次絕佳的旅行,自然是身體和靈魂高度協調一致,生死相依。

好的旅行應該如同呼吸一樣自然,旅行的本質是學習,而學習是人類的本能。旅行讓我知道在我之前活過的那些人,他們可曾想到過什麼做過什麼。旅行也讓我知道,在我沒有降生的那些歲月,大自然盛大的恩典和嚴酷的懲罰。旅行中我知道了人不可以驕傲,天地何其寂寥,峰巒何其高聳,海洋何其闊大。旅行中我也知曉了死亡原不必悲傷,因為你其實並沒有消失,只不過以另外的方式循環往複。

凡此種種,都不是單純的身體移動就能夠解決問題的,只能留給旅行中的靈魂來做完功課。出發時,悄聲提醒,背囊里務必記得安放下你的靈魂。它輕到沒有一絲分量,也不佔一寸地方,但重要性遠勝過GPS。飢餓時是你的麵包,危機時助你涉險過關。你歡歌笑語時,它也無聲扮出歡顏。你捶足頓胸時,它也滴淚悲憤……

靈魂就算不能像燭火一樣照耀我們的行程,起碼也要同甘共苦地跟在後面,不離不棄,不能幹三天停一天地磨洋工。否則,我們就是一具飄飄蕩蕩的軀殼在蹣跚,敲一敲,發出空洞的迴音,彷彿千年前枯萎的胡楊。

文 / 畢淑敏

好的旅行應該如同呼吸一樣自然,

旅行的本質是學習,

而學習是人類的本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2236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