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多數人一樣,到達台北的第一站我也選擇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人常說北京故宮有「宮」無「寶」,而台北故宮有「寶」無「宮」。其實也是有很大誤區的,北京故宮受宮殿建築限制無法兼具現代博物館所需要的場地,所以只能展出部分文物。據統計,北京故宮藏品約為180萬件,而台北故宮有70萬件。
台北故宮博物院內是不允許拍照的,所以蓋上鏡頭蓋,仔細的去看那些珍藏的文物就好了。歷史的原因,這裡的藏品多為精品中的精品,其實除了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之外,整個博物院內還有很多很多值得一看的珍寶。
從台北故宮博物院離開,漫步街頭,前往淡水,看一看電影外她真實的樣子。
街頭捷運站前的藝術牆面,用小塊瓷磚拼貼的創想畫。
隨處可見的是整齊停放的機車,在台灣,機車是必備的交通工具。
很有意思的郵報箱。
路標指向士林夜市,晚上就要去這裡饕餮。
很喜歡台灣的街頭,雖然飄灑著落葉,但這裡的街道卻給人十分的寧靜整潔的感覺。
淡江中學,全名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是台灣省比較著名的中學。淡江中學創辦於1914年原來是長老教會培養傳教士的教會學校。平時,學校不開放遊客參觀。校內景色優美,有淡水女學堂、馬偕墓園,及八角樓,都極具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2007年,周杰倫處女作《不能說的秘密》中的淡江藝術學院在此取景。
安靜的校園正是放假時間,小女孩在練習扯鈴(抖空竹)。
1911年加拿大派馬偕博士的獨子偕叡廉回台,在淡水創辦淡水中學校。淡江中學淡江中學淡中是1914年創校於牛津學堂,該校除了提供台灣子弟中學教育外,也作為神學院的預備學校。由於采五育並重的人本精神教育方式,因此在日本時代末期雖一度被日人接管,但仍是本土籍菁英會集,人才輩出的學校。戰後改名並和女中合併成「私立淡江中學」。
真理大學,是一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北部創辦的私立大學,前身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分為人文、數理、財經、管理、觀光、語文、知識經濟七個學院,內含數理科學、管理科學及財經三個研究所暨宗教學系碩士班、三十個學系與六個二年制技術系在職班。校園文化優雅,校風淳樸,學術日盛,有明確的辦學宗旨,所培育的學生為社會所肯定。
真理大學校園環境典雅優美、人文氣氛濃厚,學生沉浸其中,往往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像歐美許多百年名校非常重視「情境教育」。
遠眺淡水碼頭。
紅毛城,古稱「聖多明哥城」、「安東尼堡」,位於中國台灣省台北縣淡水鎮文化里中正路二十八巷1號。該城最早是在1628年由當時占領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後來又由荷蘭人在1644年予以重建,1867年以後曾經被英國政府長期租用,被當成是英國領事館的辦公地點,一直到1980年,該城的產權才轉到台灣當局的手中。紅毛城不但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時也是台灣當局所頒訂的一級古蹟。
台灣淡水漁人碼頭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淡水河出海口右岸,舊名淡水第二漁港,完成於1986年;淡水漁人碼頭東連大屯山脈、西隔淡水河與觀音山相峙,聞名遐邇的 「淡江夕照」 於此可以一覽無餘,是台灣淡水的八大景之一。
乘坐捷運,特意在南港站下車,因為這裡很特別。
台北最漂亮的捷運站——台灣幾米地下鐵位於台灣南港站,站內充滿了台灣著名繪本畫家幾米的大型壁畫。
在2號出入口,和你一起走下樓梯的是大象、兔子,還有幾米繪本中的人物,而月台上則是幾米經典作品《地下鐵》的畫面,騎著掃帚的女巫在地鐵車廂外飛過,即使坐在車廂內,也會看到窗外的畫面閃過。
台灣捷運交通很便利,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景點。「國父紀念館」位於台灣省台北市仁愛路四段,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孫中山先生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傑出人物。紀念館占地35000坪,為宮殿式建築。館外有中山公園環繞,還有九曲橋、池塘、假山、柳樹等景色點綴。館內四大展覽室裝飾精美,設計新穎,展示現代名家藝術品。此外,館內的表演廳、燈光、音響設備一流,經常舉辦高水準的音樂會。「國父紀念館」成為市民戶外活動、休閒以及欣賞藝術,文化演出的綜合性場所。
路上的指示牌也十分貼心標出方向及距離。
「國父紀念館」的平面是長為100米的正方形,高度30.4米,平面分成前後兩大部分,前為中山雕像紀念堂,後為表演廳。正面入口處的屋檐向上翻起,據考察,這種奇特的屋頂造型可追溯至唐宋。王大閎在借鑑傳統建築的同時,也賦予了不同的新意:他以簡潔有力的線條勾勒屋脊,巧妙的將屋頂形成三度曲面,從造型上看,整個建築接近完美。他以線條取代塊面,注重柱子、門窗、屋檐的線條美感,色調樸實且耐看,具有淡薄而寧靜致遠的氣質,整個建築散發著一種東方古典的含蓄美。
台北「國父紀念館」內禮兵換崗儀式,由台灣陸海空三軍儀隊輪派擔任,禮兵勤務為每日9-17時,每小時整點換班行禮。這也是來這裡參觀的遊人必看的。整個換崗流程莊嚴肅穆,衛兵神態堅定威嚴,動作整齊劃一,很有氣勢。
描繪辛亥革命群像的巨幅油畫我曾在南京總統府里看到過,當時就聽講解說道,油畫的真跡收藏於台北「國父紀念館」。
中正紀念堂位在台北市中,分別以杭州南路、中山南路、愛國東路、信義路的周界,占地為24.79頃,為紀念蔣介石於1976年籌建,全區包括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公園、牌樓、圍捕、瞻仰大道、兩側為劇院及音樂廳,造型仿北平天壇之頂、埃及金字塔之體,高聳威嚴,全是中國宮殿式之建築富麗堂皇之美,更顯示濃烈的藝文氣息。
現今之「自由廣場」牌樓中正紀念堂牌樓,面對中山南路及國家圖書館,高30米,是台北市區內最大的牌樓。牌樓之上的牌匾題字原為「大中至正」,故此牌樓也被稱為「大中至正門」。
該牌坊規制是「五間六柱十一樓」規格,與古代帝王陵寢前「神路」建築的牌樓相同,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最高等級,氣勢磅礴。每逢國家慶典,牌樓前都會擺設數十幅大型中華民國國旗。昔日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四字為歐陽詢體,由秦孝儀指定,出處是王陽明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紀念堂建築格式采天壇之頂、金字塔之體,主體部分為白色大理石牆,藍瓦金黃琉璃寶頂,整座建築氣象萬千。堂內上層有蔣介石銅像,下層則設文物展示室、電影室、懷恩藝廊、中正藝廊、中正紀念圖書館、視聽中心、蔣介石紀念室及兒童教室,提供市民文化育樂及社教活動。
對稱立於瞻仰大道前端的「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則屬島內藝文表演活動的重鎮,一年演出場次約有860場,近年不少舉世聞名的演奏家、指揮家親臨此時演出,往往造成一票難求的熱烈景象;而幾次在廣場上舉行的大型演唱會、音樂會亦盛況空前,在偌大的夜空下聆賞樂音,的確別有一番滋味。不論白天或晚上,中正紀念堂已漸漸成為台北市民藝文休閒活動的重要去處。
街上的郵筒很可愛。
台北「總統府」位於中國台灣地區台北市的博愛特區,在台灣地區被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啟用時做為台灣總督府辦公廳舍之用,建築風格為巴洛克式建築,於1919年完工以後,就一直是中國台灣地區的最高權力中心所在,此建築也是中國台灣地區「文化部」所指定的古蹟。
台北「總統府」位於中國台灣地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交叉口處,故地址常常被誤以為是「凱達格蘭大道一號」,但實際上是編為重慶南路一段122號,凱達格蘭大道一號實際是台北賓館。本建物周圍為重慶南路一段、寶慶路、博愛路、貴陽路一段所圍繞,正對凱道,背對長沙街一段。近台北捷運淡水線台大醫院車站。
台北「總統府」每月有一次大的開放日,平日裡想參觀需要提前三天預約。
街頭偶遇小松鼠一枚。
艋舺是台北市一個古老的城區,位於台北市西區,是台北市發展的起點。地名的由來是因平埔族獨木舟和獨木舟聚集的地方為「艋舺」,原住民語「Moungar」,當年來台的福建泉州人聽到,就以艋舺漢字的閩南語發音Monga為諧音,也是電影《艋舺》二個漢字的由來. 當時他們除了射魚維生外,並以獨木舟載運所產的蕃薯,苦茗順淡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濱群舟蝟集,如此景象成為「艋舺」地名的由來。
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創建,在當時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無論是祈福消災,集會議事,甚至昔日械鬥郊拼,都以龍山寺為指揮中心,而凡是蓋上龍山寺印的文件,也都具有相當正式的效用,可想見該寺和艋舺的歷史發展真是息息相關!列為台灣地區二級古蹟的龍山寺,最引人注目的是供奉分屬佛道的眾多神明和精彩的建築,正殿主奉觀世音,但也同祀道教的媽祖,文昌,關帝君 央A方便當時來自不同區域的移民,同聚在此祭祀。在建築特色方面,龍山寺繼承了中國南方的傳統,又兼受外來風格影響,相當具有觀賞價值,前殿及正殿結構奇巧的藻井,精雕細琢的石雕,轎頂式屋頂造型的鐘鼓樓,琳琅滿目的書法和詩句,以及各種姿態,神情變化豐富的神像,出自名將手工的前殿銅鑄龍柱,皆是令人讚嘆的藝術瑰寶。
西門紅樓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緊鄰西門町徒步區。這棟兩層高的三級古蹟紅磚洋樓為1908年所建,該西門紅樓西門紅樓古蹟建築最獨特之處,是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米。也因此,該建物於日治時期通常被稱為「八角堂」。
西門町,在台灣通常是指台北市的西門町。該區域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東北方,為台北市西區最重要的消費商圈,最具特色的則是台北市第一條且有指標性意義的徒步區。這裡交通發達,不僅是大台北公車來往密集的地方,台北捷運藍線和綠線的交會點西門站也於此。同時,西門町是台北著名的流行商圈,最具特色徒步區是台北第一條專為行人設置的區域,紅樓、刺青街、電影街、KTV、萬年大樓、萬國百貨、誠品書店和各式各樣的精品小店都可以在西門町看到,是台北民眾假日最喜愛的去處之一。
西門町是台灣年輕人經常會光顧的地方,這裡匯聚了所有年輕人喜歡的美食、潮服、娛樂等。
街頭有很多藝人在展示自己的絕活。
美食永遠都會是排著長長的隊伍,好在秩序很好,不需要等太久就可以吃到美味的小吃哦。
搭乘捷運就可以回到台北市裡,而曾經的世界第一高,現在的世界第三高樓,台北101世貿大樓很快就可以到達。
其實對101的了解還要從周杰倫的《魔術先生》這首歌說起,其中的歌詞「將自由的女神變不見不稀奇,101變不見才驚喜」,起初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後來查閱資料才了解說的是台北101世貿大樓。
牆體外的蜘蛛俠真的是戳中我的笑點了。
排隊購票還算順利,票價不貴,還贈送很多優惠券使用。
這裡的電梯是世界上最快的電梯,當然,坐上去耳朵還算會因為氣壓的變化而感到不舒服,要自己進行調整的。
那座黃頂子的建築就是剛剛去到的「國父紀念館」了。
登上101,台北市景一覽無餘,只是天公不作美,陰起天來了。
阻尼球,是台北101大樓的經典代表。
101大樓是台灣最高的建築,以至於在台北街頭隨處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誠品書店1989年由台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復合式經營模式。創始之初,誠品以書店為品牌核心,營運範疇已逐步擴展至畫廊、出版、展演活動、藝文空間和課程、文創商品,以及捷運站、醫院、學校等各類型特殊通路之經營,並延伸至商場開發經營和專業物流中心建置等專業。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
這家台灣本土自創品牌,跟一般印象中的傳統書店迥然不同。一踏進誠品敦南店大門,就可以嗅到書店內附設雅座所飄逸的濃濃咖啡香,伴隨著書香,兩種香氣在空氣中奇妙結合,散發出迷人的氣息。明亮、開闊的空間,具有歐洲圖書館風味的書城,空間對稱而有層次,連貫中有區隔,一反傳統書店的沉悶與規格化,以沉穩、優雅、溫馨的色系,作為其裝潢特色,創造出充滿人文藝術氣質的氛圍感受,讓每個人一進入誠品書店,就不自覺地輕聲細語、放慢腳步。
誠品書店已經成為台灣的文化景點,許多國際旅人去台灣為的只是去一趟誠品。在誠品敦南店經常可以聽到廣東話在空氣中飄蕩;前新加坡都市發展局局長劉太格,每到台北就到誠品買書;台灣觀光局在香港的電視廣告,還加插了誠品書店的片斷。
而如今誠品書店也開到內地來了,希望這樣的台灣文化可以更好的被內地所接受和融合。
在書店裡看到了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的刊物,很親切。
在台北街頭,隨處可見的還有這些做演出活動的人,在大陸,我們習慣的稱之為「賣唱的」而在這裡,他們叫做「街頭藝人」。
有沒有覺得這個小哥已經帥掉渣了。
各式各樣的表演會讓你大飽眼福,走過一條街就好像看了上百場不同的表演會一樣。在這裡,街頭藝人都是持證上崗的呢。
隨處可見的巨大101。
走了好久,肚子已經咕咕叫了。想說呢,該吃些什麼好呢,也許去其他地方要打開一些點評app搜索相關美食,而在台灣,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隨便吃,隨便哪家都好吃。在台灣,沒有好吃與不好吃,只有好吃與更好吃。這蚵仔煎真的是震驚到我了,60台幣,摺合人民幣12元左右,相比與國內海邊售賣的,簡直就是完虐啊。料足味美,說著說著真的口水也要流出來了。
搭乘公車捷運前往士林夜市,台灣的捷運一般只有在高峰期的時候會擁擠一些,平時還真的是空空蕩蕩的。每節車廂都有相應的「博愛座」,相當於大陸的「老幼病殘孕"座位,不管車上有多少人,大家都不會去占用那兩個位置的。台灣的捷運內是禁止飲食的,飲和食都不行,連口香糖都不可以,那從哪裡算作界限呢,就從你刷卡進站,bi的一聲之後在到bi的一聲出站,這個時間內是絕對不能夠飲食的。
士林夜市是台北頗具規模且相當知名的夜市之一,位於文林路、大東路、大南路和小北街一帶,有超過五百家店面和攤販。位在慈誠宮對面的士林市場,鐵皮覆頂,市場內囊括大江南北綜合小吃,從牛排、鐵板燒到蚵仔煎、廣東粥、生炒花枝,琳琅滿目;每到夜晚,逛夜市的人潮總將狹窄的通道擠得水泄不通。以陽明戲院為中心所圍成的夜市,則主要由幾條小巷道構成,穿梭其間,格外有一種市井滋味。各式店鋪及地攤挨家緊臨,小吃攤、服飾店、精品店、鞋店、唱片行、運動用品等,只要市面上流行的,在此都找得到。每當夜幕漸漸籠罩,華燈一一亮起,士林夜市即步入繁華。
這裡的格式美食每一樣都會讓我驚呆,這個大大雞排,真的是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啊。原是靠近基隆河的渡口,從士林農產品到艋舺、大稻埕的貨物都在這裡交易,1909年設立士林市場一直發展至今。過去的交易主要集中於媽祖廟「慈諴宮」之廟前廣場,然而市場攤販逐漸侵占廟宇用地,於是慈諴宮築起圍牆保留僅存的狹窄廟地,圍牆只能任由攤販使用。士林夜市變成包含文林路、大東路、大南路及安平路等數街區的大型夜市。
兜兜轉轉,拎上幾瓶台灣啤酒,爬上象山上的觀景台,吹著太平洋的風,望著燈火恢弘的光影,乾了這杯鳳梨味的酒,失焦後的世界是所有近視眼天賦的美麗。就這樣,我Lost in Taipei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