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都跑來尋根,只有你傻傻不知道

曾洵真| 2016-08-01| 檢舉

曾經發生過有日本史學專家來黔東南尋根的事情,他們發現,古代日本武士的髮髻,幾乎與岜沙男子的髮髻一模一樣,於是斷言,日本人一定是岜沙人的後代。它在哪裡?它離你很近,你可以將其納入下一個探秘目的地哦!

岜沙在哪裡?在叢林深處,在歷史深處

岜沙在貴州省從江縣,岜沙部落僅2000餘人,分住在月亮山麓林海中的5個寨子裡。

走進岜沙,隨處可見茂密的森林,鳥道蠶叢,這是一個與現實完全不同的世界:吊腳樓順著山勢肆意蔓延著,「禾晾」在山坡上高高聳立著,羊腸小道上,牧童正借著落日的餘暉趕著牛回家來。

村民全系苗族,衣著傳統,仍保留著髮髻成年禮、佩火槍、樹葬等古老習俗。

你必須走那一條你不在其中的道路,你所不了解的正是你唯一了解的。

這種裝束是從蚩尤老祖時代傳下來的,也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能見到最古老的男性髮式。

他們剃頭是用磨得銀光閃閃的鐮刀,沒錯,就是這麼霸氣!

有一種火藥槍——擁有就是一輩子

成人儀式完畢,父輩們會將自己親手製作或者祖上傳下來的火槍交給孩子,如此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火槍是岜沙男子隨身攜帶的東西,就算是睡覺、上廁所都不離身,是由祖先遺留下來的習性,日久之後演變成了岜沙人的外在特徵,因而他們被譽為「中國最後的槍手部落」。 苗族是個很苦難的民族。歷史學家考證,四五千年前,苗族人居住在江淮地區(現在的山東、蘇北一帶),後來苗族部落首領蚩尤被炎黃部落打敗,逐漸向南遷徙到江南地區,而後又在不斷的爭鬥中逐漸向西南山區遷徙。而岜沙人的祖先就是苗族大遷徙時的先頭部隊,所以他們至今仍保留尚武的習俗,槍不離身。幾百年過去了,槍雖然失去了打獵和自保的意義,但是卻成了他們的一種圖騰。

有一種信仰——長成一棵樹的樣子 三毛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而有些人,而他們今生就已經是活成一棵樹,他們出生時父母為其種下一棵樹,樹伴隨他成長,當他結婚時,用這些長成的樹木建屋,當他死去時,會砍下代表他的樹為棺,安然長眠。

在岜沙沒有墳墓,更沒有清明節,只有成片成片的樹林,而這每一棵樹下都可以是一個正在安睡著的靈魂。 岜沙人相信,這裡的每一棵大樹都是一個祖先的魂靈,他們敬畏這些魂靈,這些魂靈也庇護著岜沙。因此,他們世世代代愛護樹木、崇拜樹木。

有一種成年禮——鐮刀剃頭,成為「活著的兵馬俑」

岜沙的男孩從出生起,便不能隨便洗頭、梳頭,更不能隨便剃髮,等到16歲時,要舉行一種古老的成年儀式,苗語稱之為「達給」。由寨老和鬼師為其組織成人儀式,進行剃髮儀式,也是他們的成人禮,頭頂結成髮髻,而周圍頭髮要全部剃光,當地人稱之為「戶根」,有人形象地將此譽為「活著的兵馬俑」。

有一種生活——與世隔絕,悠然自得 岜沙村民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過著原生態的、鮮少與外界交往的部落生活,秉承著古老的民族信仰,和生活方式。 【岜沙】苗語是「分送」,意思是「草木繁多」的意思,這裡本來只有語言而無漢字,所以雖然當地人都稱之為(bia)沙,漢語裡卻只能用音近的岜(ba)來替代。 【苗年】岜沙過苗年的時間是農曆十二月初一如果遇到閏十二月。閏月也過苗年。那麼,這一年要過三次年,兩次苗年,一次春節。過苗年和過春節都要祭祖,最大的特色是守堖、吹蘆笙、放排槍、踩歌堂。

作者:頭條號 / 魚與飛鳥

連結:http://toutiao.com/a6313480423340507394/

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開秧門】每年春耕開始,岜沙都有一個開秧門習俗。每年開秧門,都是請鬼師到家裡「算」,指定一人在第二天凌晨開秧門,以示新的耕種開始,之後全寨人才可進行春耕。 【吃新節】是岜沙苗寨每年最大的娛樂活動,又叫六月「情人節」、「鞦韆節」,每年稻田滿栽滿插後,在農曆六月卯、辰、巳日這3天,村民都要聚親招友,喝酒祝福稻穀獲得好收成,而村中未婚男女,以盪鞦韆的方式,開始尋找他們的心上人。 【蘆笙節】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九舉行,大家穿戴一新,先在祖母石坪吹奏蘆笙,然後在去蘆笙堂的途中於一面陡坡面向祖先遷徙的東方,緩緩退行進入蘆笙堂,以示對故土的懷念;有岜沙新生小孩一定要參加蘆笙節活動的習俗。 【禾晾】石板路邊,房前屋後,隨處可見高大的木架和樹皮搭成的雨棚,用於晾曬糧食。岜沙人將奇數視為吉祥數,因此每個禾晾有七、九或十一根橫杆用於晾曬糧食。

岜沙祖母石:為岜沙立寨所立巨石,由於年代久遠,巨石已一分為二,巨石上遍布劃痕,雨水滴打而成的水槽深約3厘米,歷經歲月滄桑,秣厲人間風雨。 苗族吊腳樓:岜沙傳統苗族民居為全木結構,多為依山而築的吊腳樓。它用木柱支撐建樓,下層懸空,樓層前部為樓,後半部落地或層層為木柱支撐。樓層是生活空間,底層則供堆放雜物、工具、喂養牲畜等用途。這種獨特的干欄式樓居,在防潮濕、避猛獸等方面有著特殊功效。規模宏大的岜沙苗族吊腳樓村寨十分具有氣勢。 禾晾和禾倉群:岜沙人家家戶戶門前屋後均建有禾晾和禾倉,收回來的糧食先在屋外的特製曬糧食的禾晾上曬乾,然後放置於屋外的禾倉中。每當秋收,寨邊一排排禾晾上掛滿金燦燦的稻穀,與濃綠的樹林、青瓦木房構成一副幅多彩的美景。 附旅行提示,拿走不謝

作者:頭條號 / 魚與飛鳥

連結:http://toutiao.com/a6313480423340507394/

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禾倉】禾倉是與禾晾配套使用的倉庫。岜沙共有四百四十六戶人家,用於晾曬糧食的禾晾就有四百四十六個,而儲藏糧食的禾倉也有四百四十六個, 【拜古樹】岜沙清明不掃墓,祭拜古樹。 【姓氏】岜沙苗人都姓滾,據說是當年被漢族趕來這窮鄉僻壤時的祖先恥於戰敗的事實,憤然改姓以勵子孫之志。 【信仰】這裡的村民不信星座,不信陰陽五行和風水,他們信奉著最源於大自然的樹和太陽。 有一些景色——郁蔥古樸,淡靜致遠 毛主席紀念亭:岜沙大寨東山頭建有一亭閣建築,呈八角攢尖頂,座西向東,通高約有10m,頂覆蓋小青瓦,檐角高翹,亭堅八柱,上置原砍伐的香樟樹蔸,墊台四周用鋼管作護欄。該亭是為紀念岜沙苗族同胞為支持北京修建毛主席紀念堂敬獻香樟樹而建,建於1977年4月18日,1984年6月從江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蘆笙堂:在岜沙寨東方坡茂密的樹林裡,在杉樹、木荷、香樟、楓樹等參天古樹之中有一塊約700平方米左右的平地,是岜沙人迎接客人、賽蘆笙、祭祖的地方,環境優美,意境深遠,古意盎然,生態自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1991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