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留學的日子裡,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英國文化界瀰漫著的濃郁的莎士比亞氛圍,莎士比亞已經像養料一樣融入了英國文化的血脈,不僅成為英國人的驕傲,也成為了英國文化的象徵。而莎士比亞的故鄉Stratford-Upon-Avon,大家一定早已有所耳聞。這個安靜小巧的鎮子不僅哺育了'英倫之魂'莎士比亞,其秀麗的風光更是入選英格蘭小鎮前十名。
Stratford-Upon-Avon坐落在伯明罕旁邊,乘火車前往大概45分鐘車程。在這裡事兒君要提醒大家,距離莎翁故居最近的火車站是Stratford-Upon-Avon,不要把火車票買到Stratford-Upon-Avon Parkway了喲,那裡步行起來是相當的費勁。從火車站走到莎翁故居(The Shakespeare Birthplace Trust, CV37 6QW)只需要十分鐘,小鎮很小,光靠步行就很方便,沿途風景也很漂亮。當你看到下圖,你就找到莎翁故居啦。
整個Stratford-Upon-Avon地區包括許多小景點,莎翁故居(Shakeapeare's Birthplace)、安妮海瑟薇小屋(Anne Hathaway's Cottage)、農莊(Hall's Croft)、 納什小屋(Nash's House & New Place),每天九十點開放到下午四五點陸續關閉。
還有一個距離鎮中心較遠的景點,瑪麗雅頓的農場(Mary Arden's Farm),需要乘坐火車到達,而且僅在3月17號到11月2號對遊人開放。上述景點分布在Stratford-Upon-Avon小鎮的各個角落,任意一個景點都可以購買門票喲。
門票的選擇呢有兩種,1.涵括所有景點的通票(成人£23.90,Student£21.90) 2.每個景點的單票
在這裡提醒小夥伴們,所有的門票在網上提前預定都有10%的折扣(請戳上面的鏈接),而且有1-year-pass,也就是說籤上自己的大名,未來十二月內都可以無限次使用喲。
莎翁故居(Shakeapeare's Birthplace)的主建築坐落哈利街上,這條小街很漂亮,很適合拍照,建議妹紙們帶上照相機或者會攝影的漢紙。
而莎翁妻子安妮海瑟薇小屋,雖然離故居較遠,但這間茅草屋非常有名,經常刊載在一些雜誌報刊上,英國人把這個作為其人居環境的樣板。該小屋是安妮(Anne Hathaway) 小時候居住的地方,屋裡仍然保留著許多舊時的家庭用品,包括哈瑟韋使用過的床。還有納什故居,大家一定對這個名字比較陌生。
納什是莎士比亞的女婿,他的新坊(New Place)與納什故居相鄰,是莎士比亞1616年壽終正寢的地方。最後提醒小夥伴們,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如果沒有講解說明那這幾間屋子啊跟老房子沒啥區別,因此每個景點都備有多國語言的資料介紹,小夥伴們記得提前問工作人員索要。
除去官方公布需要門票的景點,在這裡推薦大家去小鎮上的聖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CV37 6BG)走走,英倫之魂莎士比亞就埋葬在這裡。
聖三一教堂離納什故居很近,教堂不大卻十分的精緻,去的那天碰巧趕上男生合唱團正在唱頌歌,那種寧靜安詳的感覺相當難忘,一介文學巨匠安睡於此也算落葉歸根。另外,這裡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每週都有莎翁劇上演喲,演出效果可不比倫敦的環形劇場差。
最後囉嗦一丟丟,小鎮的遊覽時間大概4-5個小時就夠了,遊覽線路可參考上面的地圖。
Stratford-Upon-Avon火車站每隔30分鐘就有火車回伯明罕,晚上小夥伴們可以選擇在伯明罕逛吃逛吃結束美好的一天。
夏日出遊休長假,是個好習慣。偷得浮生幾日閒,與其說是享受美食好景,我覺得隱藏不說破的,其實是藉著「短暫的流浪」回收好奇心。
繁忙工作和都市節奏壓逼,逐漸築起自我防護的銅牆鐵壁,要遠遊,漂泊他鄉,才真能推倒拆卸。
在一個天晴的早上,從牛津坐火車去探訪莎士比亞的老家Stratford,行程大約一個多小時,中途要再轉一次車。我們享受每一次停留,喜歡每一個陌生的車站,有風,天氣不冷不熱,天和雲配合得恰到好處。
莎士比亞的小鎮,雖難免旅遊景點偏重遊客的通病,但把莎翁昔日的魅力在童年舊居細細真實展現,又在莎翁劇場還原和延續其文學和戲劇入世的精神,整個小鎮彷彿在做神聖的彌撒。
教堂中心靜靜地安置他和家人的墓,陽光透過彩繪玻璃灑落在花崗岩的石碑上。湖上的天鵝與野鴨,悠閒遊耍,划船的人興致盎然。
時光這樣靜悄悄流淌四百年,人們早已忘記,18歲就與比他大八歲的安妮奉子成婚的莎翁,在他的時代乃是前衛先鋒的文藝復興人,他的作品要擺脫的是不合理地施加在人身上的負擔。
他提醒世人,對人不要輕易歌頌或怨恨,我們分享著同一個人性,在苦痛和困境中人人平等,世代如此。
回到牛津,在超市買了食物和酒,穿過遊人如織的街道(其中有很多是慕名而來的中學生),找塊青草地的樹陰野餐,閒閒懶懶就是一下午。傍晚再去牛津四大吧之一的「鷹和小孩」,小小的空間,玻璃暖房般的外廳,卻掛滿了好看的油畫。友人介紹,《魔戒》的作者和許多作家一樣常來這裡,會飲,辯論。
在這小酒館,和友人小飲,嚐到這裡出名好吃的Fish and Chips。拿出在莎翁小鎮買的莎劇植物明信片,最後寫道:「也許我到處飄蕩,是在尋找一種可以自我生長的植物性。每一種植物都是自己的奇花異草。為奇花異草乾杯!」寄送給舊時大學友人。
牛津最後一晚,是看牛津莎翁劇團演出的「第十二夜」,在另一間學院的草地戶外演出。配角比主角更自信,發揮自由,更懂人情,因而出彩。常常在觀眾大笑的剎那,彷彿也聽到莎士比亞在一旁豪爽的笑,傳來陣陣的迴聲。
(圖:牛津大學赫特福德橋,俗稱嘆息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18044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