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游同樂同成長.........

kasim| 2016-04-15| 檢舉

同游同樂同成長

喜歡旅行,生兒育女後是否就要為了孩子,放棄到處飛的夢想?相信許多年輕媽媽對此都有過一番掙扎──難道有了孩子,就再也享受不到旅行的樂趣?旅遊撰稿人筱琳子並不這麼想: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有時候,擔心過度的,就是自己跟家人而已。

對母親來說,孩子永遠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及情感連結。看著孩子一眠大一寸,只唯恐來不及參與他的成長,於是在家庭和個人之間,總是選擇放棄一些原本自己喜愛的,譬如旅行,以期給孩子最好的陪伴。然實際上許多事物並非得如此不可,只要思路轉個彎,帶著孩子也一樣可以到處游!

筱琳子的兒子雖然今年才4歲,卻已經跟著爸爸媽媽飛過了世界各地,看過各種不同的美景,很多人對這件事都感到好奇,帶著孩子長途自由行難道不覺得麻煩、不覺得玩得不盡興嗎?

分離傷害親子關係

「我曾經在他滿月不久後,跟丈夫到香港玩了幾天,當時是請我母親照顧他。沒想到回來之後,他對我的感覺(因為疏離而變得)非常陌生。我一抱他,甚至才要接近他,他便立刻放聲大哭。當時候除了我媽以外,他誰都不要。這件事讓我難過了好幾天,卻也讓我好好反省了一回──原來我們一直都太低估了孩子,他們宣洩情緒的方式比起以前的我們來得更灑脫、更直接。」她說,孩子的反應是一種很激烈的抗議,親子之間的分隔,絕對是關係的一種傷害。

這件事之後,筱琳子了解到孩子現階段最需要的,其實不過就是父母親的愛與陪伴,他們的成長過程一晃而過,能夠緊倚在父母親身邊,也不過短短那幾年。痛定思痛後,她告訴自己,往後不管去哪旅行,都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於是在孩子打3個月大,夫妻倆便開始帶著孩子在國內各個景點旅遊,像是雲頂、馬六甲、金馬倫、怡保、檳城等,都是輕鬆簡單的好去處。當然,這些地方因為有筱琳子的父母親隨行,大致上也輕鬆得很,這樣簡單的一日游、2天一夜遊,就成了帶孩子飛往全球的墊腳石,越踩越高。

反對聲浪中堅持

「兒子大概10個月大的時候,我決定帶他飛到中國找我姐姐──孩子的乾媽。但向來思想開通,且冒險精神比我還要強的姐姐,竟然開始想盡辦法說服我放棄帶孩子去找她這件事。想當然爾,我媽更是無法理解為什麼我要這麼做,不斷地洗腦要我放棄這個決定。最後竟然就連孩子的爸爸,也希望我三思。」她坦白說自己真的很掙扎,去與不去真的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課題,但最後她還是把心一橫,決定勇往直前。

她認為家人們反對的聲浪其實沒錯,因為孩子真的還小,且看慣了現在小朋友嬌生慣養的模樣,再加上中國的衛生、空氣素質、食物、環境等可能沒有太理想;另外就是第一次坐飛機,起飛或降落時小孩子難免會因為耳壓的關係大哭大鬧,甚至發生其他突髮狀況,擔心她應付不了。

但種種因素的考量都沒有讓她屈服,出國的日子一敲定,筱琳子就天天跟孩子說會帶他出國,要他好好合作之類的。她笑說很多人一定覺得自己太可笑,孩子那麼小肯定聽不懂。但就像胎教一樣,即使有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其實這就是母親與孩子溝通、相處的重要方式之一。

與孩子建立溝通橋樑

她笑說,自己打懷孕開始,就天天和孩子說話,這樣的習慣一直持續到孩子出世後。尤其跟孩子說話時,他都能很專心地看著媽媽,眼睛還眨啊眨的,她就信了那表示孩子答應會好好合作。

「我一直相信,覺得很多時候身為大人的我們往往低估了孩子們的溝通及理解能力。雖然某些階段的他們或許還沒辦法完全表達想法,但並不代表他們聽不懂。」

那趟中國行,她覺得自己非常幸運,也感謝孩子的配合。飛機才剛起飛,孩子就已經呼呼大睡,飛機著陸準備下機時,他才醒過來。第一次帶他出國,加上有姐姐悉心照料,一切都非常順利。

她表示,有了美好的第一次經驗,對她來說就像打了一劑強心針,父母親也就豁出去了。從那時至今,已經去了新加坡、泰國、越南、台灣、香港、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甚至較遠的包括荷蘭、德國、法國、奧地利、希臘、捷克、斯洛維尼亞、匈牙利等。

當然,這讓原本總是不放心的家人、朋友,甚至面子書上的聯絡人,從原本的反對、不相信,到現在已經完全無感,甚至開始相信帶孩子出國旅遊並不是件難事。

旅行小插曲 鍛鍊孩子適應力

筱琳子認為,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其實很強,問題只是大人能不能配合而已。孩子往往都比較喜歡大自然,於是在行程安排上就多放點類似行程;孩子玩得盡興,晚上一定呼呼大睡,她認為這樣再好不過。孩子睡了之後,自己還能跟丈夫坐下來喝杯飲料、談談心事,讓互動關係變得更好。

「但一路上的旅程下來,我發現孩子的接受度與彈性其實比起成人更好,這讓我也開始深思,框架的影響有時候是從小到大養成的,孩子從小就能適應不同的環境,將來長大了一定更能夠有不同的發展。」

她還記得孩子約1歲半,當時在歐洲趕火車,又忘了帶上孩子的奶粉,結果原本非常依賴牛奶的兒子,竟然可以超過10小時沒喝奶且完全不哭鬧,讓她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及可塑性。

孩子聽話無比感慨

有次到奧地利適逢炎熱夏天,雖然她與丈夫已經不斷讓孩子喝很多水、果汁及儘量吃水果以攝取維他命C,但因為馬來西亞不曾那麼熱,夫妻倆很擔心他小小身子承受不了。

當時已是晚上7、8時,一家人去音樂廳欣賞一場音樂會,天氣依然非常炎熱,而且該地點沒有冷氣設備。音樂會進行到一半,孩子就吐得一身都是,當然也弄髒了部分椅子及地毯。

「我和他爸爸都嚇了一跳,他立刻帶孩子到廁所清洗,而我則通知工作人員前來清理並深表歉意。音樂會結束後,我和他們父子倆會合,驚訝地發現孩子並沒有因為嘔吐、身子不適而大哭大鬧,反而靜靜地讓爸爸清洗,然後乖乖地坐在嬰兒車裡一臉疲憊地等我。」

她說自己當時非常感動,並想起在那之前自己曾不斷對他說:「媽媽想到這裡聽音樂會很久了,希望你不要鬧,讓我好好地聽。」沒想到孩子真的把我的話都聽進去了,連嘔吐都不哭鬧!她感慨道,這些旅行上的小插曲,是一家人生命中共有的深刻經驗。

旅程隨遇而安玩得開心

筱琳子並不否認孩子這些旅程來偶有哭鬧,但這也是家長考驗如何與孩子相處的時刻。她也笑說帶孩子出門,其實行囊不用大包小包,有時候要懂得投機取巧,能借的工具就用借,然後旅途上隨遇而安,才能玩得開心。最重要的,還是一定要顧好孩子的健康及衛生問題,因為在旅程中生病,絕對是最麻煩的一件事。

「孩子會對一路走來的旅程記憶深刻,這對於他的個人價值觀有很長遠的影響。我覺得家長不應該去思考自己帶孩子出門會遇上什麼麻煩,而應問自己為什麼不想帶孩子出門。」筱琳子表示,離開熟悉的環境,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觀點也會有所不同。

讓孩子在旅途中自己觀察、思考,對他們來說是成長最好的催化劑。她笑說,現在的孩子都太有主見了,與其期待學校教會孩子全世界,不如讓這個世界成為他們的學校。

文章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102347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