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為通過調理血,如:補血、活血化瘀等方法,使身體上原有的風邪被清除。第二種解釋為通過治血達到氣血充足,身強力壯,內風不能生,外風不能侵而風自會滅之。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為宋代醫家陳自明治療婦人邪風久留筋絡之法。因風邪入侵、流竄經絡、阻礙氣血、血絡閉阻,以致出現肌膚麻木,半身不遂等一系列動風之狀。治療時從養血行血著手,使血脈通利、血液暢行,則邪風自無可容之地。
其中所說的「風」多指內風,尤其是肝風(當然還有其它五臟之風,但內風以肝木為中心)。內風之症大多關係於筋、目、精神的異常,而肝主藏血,淫精於目,淫氣於筋,又和精神活動有關,故此,風從內生則主要責之於肝的功能失調。就臨床所常見的風氣內動的幾種不同類型來看,亦無一不與肝的病變有關。如肝陽化風,乃為肝腎陰虧肝陽上亢而化風;熱極生風乃為邪熱熾盛,煎灼津液,傷及營血,燔灼肝經而生風;陰虛風動乃為陰液枯竭,無以濡養筋脈而動風;血虛生風,乃為肝血虧虛,筋脈失於血養而生風。
王冰注釋《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肝主血海故也」。說明肝有貯藏血液與調節血量的功能,故有「血海」之稱。而其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正如《素問·痿論》所說:「肝主身之筋膜」,《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肝受血而能視」。由此可見,肝可以主宰人身之血液,調節濡潤於全身各處之筋脈和目竅。故凡血液之病,則無不引起肝的這種調節功能的失常,甚至引起整個肝臟機能的紊亂,從而導致筋、脈、目,甚則百骸諸竅之病變,呈現肝風內動之症。肝風內動的四種類型,儘管其病機各異,但均離不開「血病」這個根本病機。
既然內風之病,血病為由,故治風之時就不能見風治風,而應本著治病求本的原則,先從治血著手。
所謂血行,不僅僅指血液暢行,而應是指針對血病的病因,採取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熱則清之的原則,使血病得以治癒,達到寧靜無病的正常生理狀態,從而保證血液能正常暢行於血脈之中這樣一個治療過程。由於血液恢復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後,能順利地輸布於全身四肢百骸,以濡養筋脈諸竅,從而達到不治風而風自熄的目的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