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的發病率日益增多,但絕大多數屬於2型糖尿病,如果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治療,可達到維持健康與勞動力的目的。不過,為數不少的患者在自我保健方面易進入一些誤區,讓我們看看有以下哪些?
怪圈之一:缺乏營養常識
營養療法在糖尿病的治療上起著舉足輕重的的作用。醫學家一致主張在合理控制熱能的基礎上,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這種療法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反而有利於穩定病情。
但由於糖尿病合併血管病變者很多,有不少患者對此顧慮重重,擔心「瞎眼」「爛腳」,而除了主食、蔬菜和豆製品外,什麼也不敢吃。這些極端偏食的人,所獲得的能量達不到人體基礎代謝和勞動代謝的要求,而產生營養不良性疾病並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糖尿病患者應該平衡膳食,而絕不可偏食。
怪圈之二:忽視運動療法
糖尿病的治療需依靠「五駕馬車」,而相當多的患者還不知道運動療法是怎麼一回事。殊不知適當的運動可增加機體組織以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降低血糖;運動還能夠增強肌力,促進血液循環,推遲小血管病變的發生。患者除非合併有活動性肺結核,或已發生了嚴重的心、腎併發症或酮症酸中毒,否則都應進行體育鍛鍊。鍛鍊的項目應量力而行,要持之以恆。項目可選擇散步、慢跑、打球、騎自行車等;每次的時間以30分鐘-60分鐘較適宜。
怪圈之三:不定期複查血糖
對糖尿病的治療效果,須從血糖的檢測得知。所以,患者應根據病情而定時地複查血糖水平,並視血糖高低而調整降糖藥用量。不少老年患者不願驗血,顯然不利於對疾病的監測。有的患者以驗尿糖來替代血糖,可是尿糖不一定能反映血糖的真實水平,其原因是每個人的腎糖閾相差很大,故驗尿糖不能替代驗血糖。
怪圈之四:輕視體格檢查
自從胰島素問世以後,糖尿病患者死於酮症者已極少。糖尿病患者幾乎無例外地會發生微血管病變,由此而並發糖尿病性心臟病、腎臟實質損害、白內障和腦動脈硬化。這些合併症危及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所以患者必須定期作相關的檢查,使醫生及時了解病情,進行適當的治療。不能怕檢查麻煩,只滿足於配取降糖藥。這樣顯然是不正對的。
怪圈之五:習慣於「少量飲酒」
「少量飲酒」被很多人奉為養生之道,實際上這個說法在醫學上並沒有得到認可。糖尿病人在得了心臟併發症後,如以為「少量飲酒」對心臟有好處,則是錯了。因為酒可產生不少熱量,如每次飲100毫升黃酒,其中酒精所產生的熱能已達到一個體重60公斤的腦力勞動者一天熱量需要的10%,這顯然會干擾糖尿病人的營養治療方案。長期飲酒還易引起高甘油三脂血症;服用磺脲類降糖藥及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在飲酒後可出現心悸、氣短,甚至會發生嚴重的低血糖症狀。「少量飲酒」一旦成了習慣,在一次飲酒量過多時,便有死於低血糖的危險。
怪圈之六:濫用利尿藥
在臨床上發現有水腫就使用利尿藥,雙氫氯噻嗪常被用於高血壓病及某些有浮腫症狀的疾病。其主要缺點是會降低糖耐量,導致血糖升高;還可引起血脂升高、電解質紊亂和腎功能損害的不良作用。所以,糖尿病人忌服噻嗪類利尿藥。在復方的降壓製劑中,復方降壓片、復方羅布麻片等中都含有雙氯噻嗪,必須要引起注意。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