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一張關於情緒的地圖。有研究指出,與情緒有關的疾病,目前已達200多種,而70%以上的人還會遭受到情緒對身體器官的「攻擊」。如有的人一緊張就胃疼, 癌症與長時間的怨恨有關,常受批評的人愛得關節炎等,怎樣控制好情緒,不讓它們在身體里作怪呢?
所謂情緒,就是人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大腦皮層興奮、抑制過程所處的一種狀態。它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愉快情緒,如希望、快樂、恬靜、好感等;另一類是有損於身心健康的不愉快情緒,如焦慮、抑鬱、憤怒、恐懼、沮喪、悲傷、痛苦、緊張等。我們把後者叫做負性情緒。負性情緒超過人體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有可能與其他內外因素交織在一起,引起癌症的發生。
情緒是身體的報警信號
「現在人們最愛說的一個字就是『累』,不僅累身更累心。」生存壓力讓很多人越來越情緒化,有些情緒連自己都沒意識到,但身體卻早早地發出了「報警信號」。
當人情緒變化時,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生理變化。比如恐怖會讓人瞳孔變大、口渴、出汗、臉色發白;而情緒低落或過度緊張時,人會越來越討厭自己的長相,覺得怎麼穿、怎麼梳妝都不順心,然後就會發現自己頭髮愛出油、鼻翼出油、心煩冒汗,甚至下體分泌物異常或有味。不管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長時間處在某種情緒中不能自拔,就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通過對癌症病人做心理調查時發現,有克制、壓抑、不滿和悲憤等情緒的人更容易發生癌症。醫學界的一次調查表明,在食管癌病人中,有56%的人在病前就有憂愁和急躁等消極情緒。情緒急躁者占癌症病人的69%,並且在患癌前半年有過重大精神創傷;個性急躁者占癌症病人的65%,發病前半年有過重大精神創傷者占52%,癌症病人病前有明顯的不良心理因素影響者高達76%,而患一般疾病的人卻只占32%,以受到精神,刺激強度來比較,癌症組病人所受到的精神刺激強度比一般病人要強。
不同情緒對應不同疾病
不同的情緒對應著不同的身體疾病。比如恐懼、焦慮會導致腹部疼痛;批評、內疚引發關節炎;壓抑導致哮喘;經常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還愛發生膿腫;恐懼會引發暈車和痛經。
「胃腸道被認為是最能表達情緒的器官,心理上的點滴波動它們都能未卜先知。」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腸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比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全球約有10%的人一生中患過該病。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一遇到緊張焦慮的狀況就會胃疼或腹瀉;壓力大的時候根本吃不下飯。司機、警察、記者、急診科醫生等患胃潰瘍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皮膚。對很多人來說,緊張時頭皮發癢、煩躁時頭皮屑增加、睡不好狂掉頭髮,還有反覆無常的蕁麻疹、濕疹、痤瘡,都可能是長期不良情緒帶來的後果。第三就是內分泌系統。女性的卵巢、乳腺,男性的前列腺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緒的衝擊。
大量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與情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充滿心理矛盾、壓抑,經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一著急就喉嚨痛;緊張的人則會頭痛、血壓升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經常忍氣吞聲的人得癌症的幾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那麼,情緒是如何影響癌症的呢?人體的抗癌衛士——經過胸腺處理後的T淋巴細胞是專司吞噬打擊與監視癌細胞之職,而作為人體免疫系統「司令部」的胸腺受人體內各種酶、激素等因素的調節,而酶、激素的新陳代謝又受到神經系統的制約和精神情緒的影響,如情緒不穩定出現激憤或抑鬱、勢必使全身新陳代謝水平降低,免疫系統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缺陷,一旦遭到癌細胞的侵襲,就會無力抵禦。另外,長期的心理刺激,通過內分泌的改變及免疫功能的抑制而導致各種癌症的發生。處於悲憤狀態下的人,其血液中腎上腺素濃度較高,精神緊張者,血液中的皮質類固醇明顯增多,這些改變都會影響免疫系統識別及消滅癌細胞的監視作用。
因此,人們在生活中要善於駕駛自己的感情,遇到不幸或令人煩惱的事應泰然處之,努力解脫抑鬱或痛不欲生的厭世情緒,振作精神,保持體內環境,尤其是精神情緒的平衡,性格要豁達樂觀,生活要豐富多彩,這才是明智之舉。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