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常用於中成藥】 【龍膽瀉肝丸】 具有清肝火,瀉濕熱的作用

【高血壓常用於中成藥】

【龍膽瀉肝丸】

具有清肝火,瀉濕熱的作用。適用於年齡較輕,病程較短,見頭痛、頭脹、頭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等肝經實熱的高血壓病。按肝火症狀的輕重適量服用。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當歸龍薈丸】

具有清肝瀉火、通便導滯的作用。適用於體質壯實,面紅目赤,煩躁不安,大便秘結,頭痛頭暈較劇,甚至嘔吐抽搐等肝火較盛的高血壓病。每次6克,每日2~3次,飯後溫開水送服。

龍膽瀉肝丸和當歸龍薈丸,皆有清肝瀉火治療高血壓的作用,這是它們的相同點,但也有不同之處,前者瀉濕熱從小便而出,方藥的組成瀉中有補,作用較緩和。而後者使濕熱從大便而瀉,藥性大苦大寒,瀉火通便作用較強,然非實熱、症急的高血壓病不可輕用,孕婦禁忌。

【腦立消】

具有鎮肝潛陽降逆作用,用於氣血h逆的頭目眩暈,頭痛腦脹的高血壓病,每次10~15粒,每日2~3次,飯後溫開水送服。

【清腦降壓片】

具有滋陰清肝,潛陽降壓的綜合作用,適用於頭目眩暈,失眠煩躁,耳鳴耳聾,舌紅少荇等肝陰虛,肝火旺的高血壓病。口服每次4~6片,孕婦禁忌。

【杞菊地黃丸】

具有滋腎陰,清肝熱的作用。適用於腎陰虛引起的頭目眩暈,眼花目澀,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年老體弱,病程較久的高血壓病。每次9克,每日2次,適用長期服用。

【高血壓常用於中草藥】

【葛根】

是常用的祛風解表藥,臨床報道用於治療高血壓伴有頸項強痛者療效顯著,每次15~30克。

【野菊花】

清熱解毒,有降低血壓作用,治療高血壓病,可以單味煎服,亦可與夏枯草、草決明同用,每次10~15克。

【夏枯草】

清肝火,散鬱結,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病具有頭痛、目眩、耳鳴、煩熱、失眠等肝熱證候者,可配伍決明子、黃芩、菊花等,水煎服,每次15~30克。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毐,對於肝經實熱的高血壓病,有消除眩暈、頭痛、口苦、心煩等症狀的作用,常與鉤藤、草決明同用,每次9~12克。

【鉤藤】

平肝熄風清熱,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目赤等症,常與石決明、白芍同用,每次20~30克。

【天麻】

平肝熄風,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等症。常與川芎配伍,如天麻丸。若為濕痰眩暈可配用半夏、白朮、茯苓等健脾燥濕藥物,如半夏白朮天麻湯。每次9~12克。

【石決明】

平肝潛陽,適用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等證,常與菊花、白芍、生龍骨、生牡蠣同用,每次30~45克。

【地龍】

熄風,清熱,活絡,平喘,利尿,降壓。適用於早期高血壓病伴有肢體麻木者,多復方使用,每次10~20克。

【羅布麻葉】

平肝熄風清熱,對消除頭痛頭暈、頭脹、失眠等症狀有良好作用。以單味代茶飲用,每次6~10克。

【臭梧桐】

祛風除濕降血壓,復方單味皆可,每次10~20克。

【川芎】

性味辛溫,可祛風活血止痛,主要適用於頭身疼痛以及血瘀氣滯的痛經、閉經及產後瘀阻腹痛等症。臨床報道用於治療高血壓病與利血平合用,有良好的協同作用,常用量每次9~15克。

【桑寄生】

祛風濕,補肝腎,養血安胎,主要用於痹症血不養筋,肝腎不足的筋骨痿弱,腰膝酸軟等症,亦常用於肝腎陰虛型高血壓病治療,每次10~15克。

此外,有一定降壓效果的中草藥還有杜仲、丹皮、黃連,通過擴張周圍血管降壓,用量各10克,黃連減半。青木香通過交感神經節阻滯作用而降壓,常用量為10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9635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