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這說的是要下雨之前的徵兆。
那麼人體的健康要是出了問題,是不是也會提前出現徵兆呢?
中醫臟象學說理論認為:「有病於內,必有形於外」,身體內部出了問題,一定會表現出來。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一定會知道一些疾病的早期徵兆,就可以及時就醫治療。
一、吃篇:
飲食是後天水谷精氣之源泉,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物質,許多疾病的發生都可能影響飲食口味而出現異常現象。古代中醫非常重視飲食口味的正常與否,《黃帝內經》指出:「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張景嶽說:「問飲食者,一可查胃口之清濁,二可查臟腑之陰陽……」
1、食慾亢進:很能吃,容易餓,伴有口臭大便幹結者,多屬於胃火熾盛者。
2、食慾亢進:很能吃,容易餓,不見發胖,反有身體消瘦體重減輕者,可能有甲亢或者要考慮糖尿病等疾病。
3、吃油膩的食物後上腹部飽脹甚至疼痛,並放射到右肩背部,可能是膽囊疾病。
4、沒有食慾:見到油膩就惡心,容易疲勞,可能是肝臟出來問題,比如肝炎等。如果是育齡女性,厭食,伴有惡心嘔吐,月經驟停者,可能是早孕現象。
5、飯後出現反酸、胃脹或胃痛等癥:提示胃有問題了,可能是胃潰瘍。
6、食慾減退,食後胃脘脹悶或有下垂感,臥床休息後緩解,伴有疲勞,可能有胃下垂疾患。
7、肚子覺得餓,卻不想吃,伴有胃部隱隱疼痛,大便幹結者,一般多屬於胃陰不足。
8、沒有食慾,胃脘脹悶,嘔酸水或者酸腐口氣,大便臭穢,一般多見有明顯的傷食史,進食過量導致。
二、喝篇:
喝者,飲也。飲食飲食,飲在前,食在後。
水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七大營養素之一,人體大約70%的成分是水。營養學專家建議成人每天人體要攝入3000毫升的水。中醫認為,口渴和飲水情況,能反應人體津液盈虧和輸布情況甚至能分辨疾病性質的一個重要依據。如張景嶽說:「渴與不渴,可以查裏證之寒熱,而虛實之辨從以見。」一般情況下,口渴和飲食是成正比例的,即微渴則飲水少,渴甚則飲水多。但在疾病的病理情況下,有時候就會不成正比。比如口渴但不想喝水,或者口渴喝水不多的情況。於是,中醫認為口渴和口幹是有區別的,口渴了想喝水,為口渴。口渴了但不想喝水,為口幹。張景嶽認為「口渴口幹大有不同,而人多不能辨。蓋渴因火燥有餘,幹因津液不足。……」
1、口不渴:不要說喝水,就連正常三餐飲食都很少喝湯。這種情況,一般認為體內陽氣不足。從健康飲食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好的生活習慣,水喝的少,尿液濃度就高,容易沈澱而形成結石。
2、口渴:每天喝水量很大,如果是重體力勞動或者是高溫作業大量出汗者,可認為是正常情況。如果每天喝水很多,小便頻繁。就要註意是否有糖尿病問題了。
3、口渴,喜歡喝冷飲,伴有發熱出汗,小便少,大便幹結,屬於實熱證。
4、口乾,不喜歡喝水,或者要喝也是喝熱水,一般多見於陽虛之人。
三、拉篇:
健康人每日一便,且是早起時排便,稱為「晨便」,排便通暢,三分鐘左右搞定。大便成型不燥,無膿血,無粘液,無未消化食物。
1、便秘:糞便在腸道內滯留,排便周期延長,通常在2~3天甚至一周大便一次。中醫認為導致便秘的原因很多,如燥熱內結,津液不足;情誌不暢,氣機郁滯;勞倦內傷,身體虛弱,氣血虧虛等等。因此,有便秘情況,不要用開塞露或者是吃瀉藥來處理,最好先咨詢醫生,找出解決的辦法。自己要調整飲食結構,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少吃精糧以及速食。
2、大便帶血:肛門如撕裂樣疼痛,大便幹結的,血的顏色鮮紅,可能是肛裂。
3、大便帶血:大便顏色黑如墨汁,稱為黑便。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情況。
4、大便帶血:肛門不一定疼痛,大便也不一定幹結,血顏色新鮮,可能是痔瘡問題,如果大便條形改變,要及時去醫院肛腸科做檢查,排除惡性病變可能。
5、大便帶有粘液:可能是結腸有問題。
6、大便帶有膠凍樣或者膿血,伴有裏急後重腹痛,可能是痢疾。
7、大便臭穢粘膩不暢:大腸有濕熱,要多吃蔬菜,少吃肉食。
8、大便稀溏,含有不消化的食物。可能之前有暴飲暴食,導致消化不好。
9、大便條形變細,或有小腹疼痛,或者便膿血、或者帶有粘液果凍養大便,消瘦,要註意腸道癌癥的可能。
四、撒篇:
小便為泌尿系統的最終產物。健康成人在一般情況下,日間排尿3~5次,夜間0~1次,冬天略多,按照中醫的理解叫「天寒腠理密」所以汗少,因此津液的代謝產物變為小便排出,一天的尿量大約1000~1800毫升,排尿的次數、尿量往往受飲水的多少、出汗有無、溫度的高低、年齡的大小等有關。正常尿液清或者微黃,排尿時沒有不適感覺。
1、小便量少:高溫作業出汗多,或者是飲水少的緣故。如果小便量少,伴有身體浮腫,要考慮心臟、腎臟出問題了。
2、小便量多:尿量多於正常,有畏寒怕冷,腰酸等年老者,多是腎虛。
3、小便量多:喝多少,排多少,伴有消瘦等情況,要考慮糖尿病問題。
4、小便頻繁:時時去排尿,有尿不幹凈的感覺,尿量不多。男性要考慮前列腺問題,女性要考慮尿道炎問題。如果時時排尿,伴有尿急尿痛感覺,則是典型尿道炎表現。
5、小便疼痛:尿量不多,顏色黃甚至血尿,要考慮泌尿系統結石的可能。
6、小便疼痛:尿道溢膿,要考慮淋病感染。
7、小便有痛癢感:尿道中好像有輕微疼痛或者是癢的感覺,並有少許分泌物。要考慮是否感染了支原體或者是衣原體。
8、小便顏色如棕色:提示肝臟有問題。
9、小便顏色發黑:提示腎有問題。
10、小便很濃的臊味:提示飲酒過多,大魚大肉過多。要調整飲食結構註意休息了。
想了解更多傳統中醫穴位養生、偏方、健康醫療相關資訊 可到此社團>>>
多少人拚命掙錢存款再又把錢轉存到醫院!都說很無奈卻從不反思…想要健康。為了以後生活的質量,不要光拚命賺錢,要注重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多留意身體的變化。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