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身上的大部分疾病是坐出來的

陳得財| 2015-11-27| 檢舉

坐著怎麼會生病?

對此,我們的祖先早就有認識,《黃帝內經》中說:「久坐傷肉。」也就是說長時間保持坐位,導致腰部肌肉損傷,因而患上脊椎的疾病。頸腰病大部分是「坐」出來的,是有科學道理的。這先要從脊椎的結構和運動說起。

脊柱小常識

人的頸、腰椎由24節椎骨組成,上載頭顱、下接骶尾椎。每個椎骨中有大孔是大腦發出的脊髓的通道;上下椎骨之間的左右關節突組合成左右椎間孔,是脊髓發出脊神經的通道,24對脊神經支配全身器官。可見,脊柱骨關節一旦發生錯位,病變波及相關臟器和四肢。

中醫認為,脊柱是整體的。24節椎骨雖然分為頸、胸、腰椎,但是由椎間盤和許多韌帶連接成一個整體。整個脊柱圍繞一個中軸線保持平衡:即從背後看,如果腰椎向左側彎了,下胸椎則向右側彎找平,上胸椎再向左彎,到上段頸椎又向右彎,維持頭顱與骨盆的平衡。如此,人才能站立。可以說,如果頸椎有錯位病變,腰椎也會錯位;反之亦然。因為脊柱是動態的,為維持動態(站立、行走)的平衡,必然要相互代償來維持直立中軸線。

久坐的危害:

1.腰曲消失、頸腰痛

從側面看,人類脊柱有四個彎曲,即頸椎向前彎,胸椎向後彎,腰椎向前彎,骶尾椎向後彎。但人類在出生時,只有胸曲和骶曲,也就是和所有四足哺乳動物的脊柱一樣。人類出生後到6個月開始坐立後,腰曲逐步形成,到一周歲開始站立行走後才出現頸曲。因此說,腰曲、頸曲是因人類站立行走的功能需要形成的。所以說,頸腰痛的發生,主要是頸腰椎骨的移位導致曲度改變,椎體位移,椎間盤突出,骨關節移位壓迫或刺激神經根(頸椎椎動脈)而產生症狀的。

人類站立行走形成頸、腰曲,主要的肌肉動力來自腹腔壁後緣的兩塊腰大肌。它們產生的收縮力占整個脊柱過伸力的70%。實驗研究證明,年輕人如果坐位超過1小時,腰椎的生理曲度逐漸消失而變直;當站立起來,在腰大肌牽拉下,腰曲又恢復正常。但是,如果長時間坐位(超過2小時以上),久而久之,腰大肌的彈性、肌張力下降,就慢慢不能恢復腰曲了。腰曲一旦改變,可導致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孔變窄,嚴重的就會產生症狀。另一方面,腰曲改變會影響到頸曲改變。頸曲一旦紊亂,頸椎病就出現了。所以說:「久坐傷肉」,久坐傷到了腰大肌,脊柱也會受傷發病。

有人說,我主要是頸椎病,腰並不痛。這是因為腰椎椎管較頸椎大,腰部的神經是馬尾神經(細絲狀),神經根孔較頸椎大,所以腰曲輕度改變,不會產生症狀。而頸椎椎管小,神經根是緊貼椎間孔的脊髓發出的,而且還有椎動脈。頸曲一旦改變,首先椎動脈受損,出現頭昏、頭痛;神經根受壓則頸肩痛、上肢麻痹。所以說,症狀出自頸椎,病源出自腰椎。

小動作預防頸腰痛

中醫整脊科認為頸腰病主要原因是脊柱力學失衡——頸腰椎曲紊亂引起的。因此,其治療以理筋、調曲、練功為三大原則,並把練功作為重要的防治措施。

方法一:如果久站腰部酸痛,多為腰骶小關節損傷,椎曲過大,你可以練「點頭哈腰」,即屈曲腰背,每次20~50下,再練「伏地挺身」。

方法二:坐久了站起來,應做「跨步壓腿」或「伏地挺身」。「跨步壓腿」是恢復腰大肌肌力最佳鍛鍊法。我們曾在X線照片下觀察,「跨步壓腿」時腰曲加大。「伏地挺身」可以使腰部前後肌肉得到平衡。

做完「跨步壓腿」(每次不少於左右各20下)再行「擴胸運動」。擴胸運動要到位——要盡力把兩肩胛往後靠攏。

方法三:

另一個保護頸椎的運動可以叫「左顧右盼」。也就是「八段錦」中的「五勞七傷往後瞧」。方法為:正面站立,兩手伸直,掌心向外,頭頸往後轉,從肩背往下瞧足跟。每一側堅持1分鐘,左右各20分鐘。

如果有些人感到頸椎酸痛,除練習「左顧右盼」外,再練「虎項擒拿」,即低頭,雙手交叉置頸背,用雙掌將頸部肌肉夾住拉起,反覆20下,如此可緩解頸肌的勞累。

工作的時候是坐著的,開車的時候是坐著的,頸腰曲紊亂的禍根是久坐。那麼要保護好脊柱,首先要避免保持坐位超過2小時以上,避免腰大肌損傷。你明白了這些之後,是不是應該避免久坐,坐久了站起來走走,少開車,偶爾可以站站公交。如果免不了要坐久,可以像和尚「打坐」一樣,雙髖關節外翻45度,如此腰大肌處於等張收縮狀態——也就是維持住腰曲,因此很少頸腰痛。

2.食欲不振

原因:久坐缺乏全身運動,會使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日久就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脘腹飽脹等症狀。久坐不動者每日正常攝入的食物,聚積於胃腸,使胃腸負荷加重,長時間緊張蠕動也得不到緩和,長此以往可致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及出血等慢性難愈頑症。

對策:培養「植物化」飲食習慣。多吃如干豆類、海藻類、地下根(莖)類、新鮮蔬菜及時令水果等。所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增進腸道蠕動,縮短食物通過的時間,使食物中所含有害物質解除腸黏膜的機會減少,還可吸附帶走部分有害物質,減少毒害。

3.屁股「生繭」

原因:屁股「生繭」 即臀部坐骨結節性囊腫。當人採取坐位姿勢時, 坐骨結節恰好與凳面接觸。在坐骨結節的頂端長有滑囊,滑囊能分泌液體,以減少組織間的摩擦與受壓。長時間地伏案工作或有盤腿久坐的習慣,容易使坐骨結節與坐凳「硬碰硬」。長期不合理的摩擦、擠壓、負重、創傷,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創傷性滑囊炎的發生。滑囊炎發生之後,囊內充血、腫脹、漿液性滲出物增多,遷延日久積液就會變得粘稠、混濁、纖維素沉著而發生粘連。這時,滑囊壁增厚、滑膜表面粗糙,最後形成了囊腫。

對策:改善坐具。平時如果習慣於坐木椅、硬板凳者,可改坐藤椅或沙發,也可在硬質坐具上放置較厚的海綿墊、布墊,減輕硬質坐具對坐骨結節的摩擦與對抗力。

4.尾骨受傷

原因:尾骨疼痛的症狀包括臀部尾骨附近有壓痛點或腿痛現象,範圍包括尾骨、提肛肌及周圍的軟組織等。長久坐姿不正確,壓迫尾骨神經,即可造成尾骨受傷而疼痛。

對策:平時保持良好的坐姿,減輕對脊椎的壓迫,多運動可減少尾骨受傷的機會。患有慢性的尾椎骨疼痛者,要儘量減少或避免患處承受壓力。平常坐的時候,可在椅子上擺個類似救生圈的減壓坐墊,減輕患處的壓力。這種中空設計的坐墊,可分散尾椎骨及臀部的壓力,使患者可以坐得久一些,工作更方便。

在家裡,應經常熱敷患處,或讓中醫用超聲波治療,加強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環,促進療效。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7528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