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來講,人體的氣有肝氣、肺氣、腎氣、脾氣、衛氣、營氣、宗氣等。你聽了一定頭暈,就是學中醫的人也糊塗。其實,氣很簡單,你只要記住一句話就可以了 - 氣,是人體的動力。

汽車沒有動力,就不能行駛;輪船沒有動力,就不能航行;飛機沒有動力,就不能在天上飛;人體沒有動力,生命就會結束。人究竟活的是什麼呢?人活的就是一口氣。西方人說,上帝最初造人時,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狀捏成人的樣子,但這個人沒有生命,上帝想了想,往泥人的鼻孔里吹進了一口氣,泥人立刻便有了生命。所以,氣是生命之本。古人說:「氣聚則生,氣散則亡。」意思說,氣是生命的精髓。今天,老百姓形容某某人死了,常會說:「某某昨天斷氣了。」斷氣實際上就是指人體的氣散了,氣散了,身體沒有了動力,生命也就結束了。
如果將人比做一棵樹,氣是樹根,身體是樹幹和樹葉。根深才能葉茂,氣長才會命長。養氣就是養根,我們將氣養好了,養足了,身體才會硬朗、結實,才能百病不侵。如果根弱了,樹幹和樹葉就會枯黃。這就是《難經》說的「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
在自然界中,風起雲湧,風吹草動,這都是氣在運動。那麼,身體內的氣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它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首先,身體內的氣具有人體發動機的功能。人的生長發育、臟腑的活動、血液的運行、津液的輸布,都需要氣的激發和推動。一個人如果氣虛,生長發育就會遲緩,臟腑經絡的功能就會減退,或血行滯緩,或水液不化,或津液不布,或痰濕內生。
其次,氣具有人體空調機的功能。人的體溫是恆定的,不能高也不能低。烈日炎炎,室外的溫度已高達40℃,人體的溫度仍然維持在36.5℃左右。天寒地凍,室外的溫度已低於零下5℃時,人的體溫還是維持在36.5℃左右。人為什麼能這樣呢?就是因為身體里的氣。當外面的溫度降低時,人體內的氣就開始收斂、關閉,以便保持體溫,這就是人一遇到寒冷就渾身起雞皮疙瘩的原因;當外面的溫度升高時,人體內的氣便開始發散,將多餘的熱排出體外,這就是人遇熱會出汗的原因。氣就是身體內的空調機,它調節體溫,保持恆定。但現在,很多人都藉助體外的空調機,天熱了,開冷風,天冷了,開熱風。殊不知,體外的空調用多了,體內空調的功能就會減弱,所以,現在的人越來越容易發熱,也越來越畏寒懼冷。

氣還具有人體穩壓機的功能。人體內的各種臟腑器官時刻都在承受著地球的引力,按照物理學原理,它們隨時隨地都有下垂的可能,但為什麼它們的位置又相對穩定呢?這是因為氣,氣的運動在人體內產生的力量,能抵消掉地心引力,使之保持平衡。不僅如此,氣產生的力量還可以統帥血液,防止其溢於脈外,還可以控制和調節汗液、尿液、唾液的分布和排泄。如果人的氣虛,器官就容易下垂:脾胃之氣虛弱,胃就容易下垂;肝氣虛弱,肝就容易下垂;腎氣虛弱,腎就容易下垂;中氣不足,脾腎虧虛,子宮就容易下垂。
最後,氣還具有人體能量轉換機的功能。在大自然中,水能可以轉化為電能,風能可以轉化為熱能。在人體中,能量也可以相互轉化,腎水可以轉化為腎氣,血可以轉化為汗,水谷可以轉化為血……總之,身體內精、氣、血、津、液的相互轉化及新陳代謝都是靠氣來實現的,我們稱這一能量轉化的過程為「氣化」。人體氣足,氣化功能就強;人體氣虛,氣化功能就弱。
血是氣之根,血足氣就旺
人體雖然複雜,但最根本的東西只有兩樣:一是氣,一是血。《黃帝內經》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血是生命的根本,至於其他的東西都是圍繞著這個根本而運行的。
氣是人體的動力,血是這個動力的源泉。如果我們將氣比做汽車的動力,那麼,血就是汽油。氣和血一陰一陽,氣無形而動,屬陽,血有形而靜,屬陰;氣有溫煦推動的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的作用;血的生成離不開氣,氣也不能離開血而獨存。

中醫有「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之說。血無氣的統帥和推動,就無法到達身體需要的地方;氣無血作為基礎,氣就變成了身體里的邪火。氣虛,人就會疲乏無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血虛,人就會心悸失眠、形體消瘦、皮膚乾燥、面色萎黃。

我常聽到許多愛美的女性抱怨皮膚粗糙、鬆弛老化,長斑、掉發,她們對著鏡子嘆息完之後,便將錢大把大把送進了美容院,結果換來的僅是短暫的美麗,過不了一個星期,皮膚又原形畢露。其實,這些症狀都是氣血失衡引起的。氣血失衡,氣不能將血液按時送到皮膚,皮膚缺少營養物質的滋養,當然就會粗糙、鬆弛、老化;氣血失衡,血就會停留在皮膚表面,形成色素,積澱在哪裡,哪裡就成了斑。斑是什麼?斑就是氣滯血淤的標誌。發為血之餘,氣血失衡,頭髮自然會脫落。因此,真正的美容應該從調理氣血開始。一個人只要氣血平衡了,面色就會白裡透紅,神清氣爽,吃得下,排得出,睡得香,渾身上下充滿活力,無病無痛,既健康又美麗。

氣血失衡有以下幾種情況:
氣滯血淤
人體內的氣是不斷運動的,氣升氣降、氣出氣入,血液的流動、能量的轉化、汗液的流出、大小便的排泄……這一切都依賴氣的運動。然而,一天,氣的運動在身體的某個地方突然停滯了下來,接著,血液的流動也隨之停滯了下來……這就是氣滯血淤。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氣滯血淤出現在哪裡,哪裡就會出現疾病。氣滯血淤出現在心臟,人就會心慌、胸悶、心絞痛,最後患上心臟病。氣滯血淤出現在肺上,人就會呼吸困難,患上哮喘、肺炎和肺結核。氣滯血淤出現在胰腺上,人就會血糖升高,患上糖尿病。氣滯血淤出現在肝上,人就會脾氣急躁,患上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氣滯血淤出現在胃上,人就會胃酸、胃痛,患上胃炎、胃潰瘍和胃癌。氣滯血淤出現在腦部,大腦供血不足,輕則頭暈目眩,記憶力下降,重則會患上腦溢血、腦血栓、腦梗死、腦萎縮和老年痴呆。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氣不攝血
氣是血的統帥,統帥孔武有力,血就會一切行動聽指揮。一旦統帥的力量減弱,血就會擅自做主,溢出脈外來,這時人便會出現吐血、便血、崩漏、皮下淤斑等情況。
氣虛血淤
人體的氣並不虛弱,卻被堵塞住了,這樣導致的血淤,叫氣滯血淤。人體的氣虛弱,無力推動血液的運行,這樣導致的血淤,叫氣虛血淤。氣虛血淤兼有氣虛和血淤之象,常常會引起胸腹疼痛和突然中風。
氣隨血脫
氣血相互依存,當血液大量流失之時,氣無所依,便會隨之外脫。氣脫陽亡,這時人就會臉色蒼白、手足冰冷、大汗淋漓,嚴重者則會當場昏迷。
氣血兩虛
氣虛血也虛,這種情況多由久病不愈耗傷氣血引起,此時的人弱不禁風,面色淡白或萎黃,常常頭暈目眩、心悸失眠。
總之,氣與血就像一對夫妻,一陽一陰,誰也離不開誰,二者和諧,身體就會平安,它們一鬧矛盾,人就會坐立不安。
第三節 氣血越平衡,人的壽命就越長
一棵樹,最重要的是根,樹葉枯黃了,從上面很難找出原因,將目光下移,一看樹根,是水澆多了,還是旱了,是生蟲了,還是該鬆土了,你一眼就會明白。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氣血,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了,眼睛不能只盯著這個部位,應從氣血去尋找原因。氣血一平衡,疼痛自然會消失。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從氣血這個根本入手,恐怕你只能在身體的上下左右疲於奔命了。為什麼呢?因為氣血是流動的,疾病也是移動的。
我時常將身體比喻為一個桶,將疾病比喻為桶里的水,將氣血比喻為組成這隻桶的幾塊木板。從生到死,疾病一直都潛伏在我們的身體里,就像桶里的水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疾病一直潛伏,不要流淌出來。長壽者之所以活得長,是因為他將水桶裝滿了水;夭折者之所以活得短,是因為他桶里的水只裝了很少的一點,就漏掉了。請大家注意:
水桶能裝多少水,不是由最長的那塊木板決定,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人能活多久,不是由身體最強的那一部分決定,而是取決於身體最弱的那一部分。
天地陰陽和諧了,各行各業就開始興旺起來;人體氣血平衡了,各種疾病就會慢慢好起來。心臟的氣血逐漸平衡了,三天兩頭的心慌、心悸、憋悶,就會漸漸消失,心臟病就會慢慢好起來;腸胃的氣血逐漸平衡了,腸炎、胃潰瘍等疾病也會慢慢好起來;肝臟的氣血平衡了,肝病就會逐漸好轉……
所以,氣血是養生的中心,平衡是氣血的宗旨。將氣血調得平衡,體弱的人可以長壽;氣血如果失衡,身壯如牛的硬漢也可能一夜暴死。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