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秋冬進補,春天打虎」,自古就有在秋冬季節進補的養生習俗。
世界上沒有最好的補藥,最好的進補無外乎就是在對的時間,吃了對的食藥!
分而補之
說到進補,當然是中醫最擅長的。但是,中藥品類繁多,進補不能見什麼好,就吃什麼,要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秋冬季節,進補一些作用溫和的滋補性中藥對中老年人最為適宜。滋補性中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滋補陽虛類中藥:陽虛表現為畏寒怕冷、四肢無力、腰膝酸軟、陽痿早泄、大便溏薄、小便頻數等,可選用鹿茸及其製品、三鞭製劑、金匱腎氣丸、壯陽滋補類藥酒等。
滋補氣虛類中藥:氣虛表現為氣喘乏力、少言懶語、神疲肢軟、嗜睡眩暈、不思飲食等,可選用人參及其製劑、蜂王漿、補中益氣丸等。
滋補血虛類中藥:血虛表現為心神不寧、心悸難眠、神志萎靡、面色無華、指甲蒼白等,可選用阿膠、當歸及其製劑、十全大補膏(丸或酒)、養血歸脾丸等。
滋補陰虛類中藥:陰虛表現為怕熱、易怒、面頰升火、口乾咽痛、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或黃、五心煩熱、盜汗、腰酸背痛、夢遺滑精、舌質紅、苔薄或光剝、脈細數等。可選用生地、麥冬、玉竹、銀耳、冬蟲夏草、石斛等。
進補禁忌
進補雖好,但進補時,需明白補藥也是藥物,同時也有適應證、禁忌證,應嚴格掌握。必要時,還要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此外,除必要時服用外,老年人不宜過分依賴補品。更不要亂補。因此,以下的進補禁忌,還是需要知道的:
一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進補。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人參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聖藥,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實濫服人參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
三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因此,進補要適量;
五忌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藥補不如食補。
三管齊下
一般人們認為「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專家認為,藥補、食補、神補三者不能互相代替,只有以三種方法互相配合才是最好的調補方法。
祖國醫藥早就提到藥食同源,衛生部已先後公布了78種既是食品又可作為藥品的清單,食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如青菜、白菜、五穀類等,它為人體提供能量和生物酶,是人體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另一類是具有藥性的食品,有四氣(寒熱溫涼)五味(辛甘酸苦咸)。綠豆、西瓜、荷葉為寒涼,蔥、姜、羊肉為溫熱。韭菜、胡椒為辛味,蜂蜜、大棗為甘味,烏梅、山楂為酸味,苦瓜、杏仁為苦味,海參、海蜇為鹹味。食品同樣有藥性亦可用於補虛療疾。
相對於藥補,食補有幾個優勢:一是食品一般無毒,而藥則不同,「是藥三分毒」。《內經》中曾有記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古人因此提出「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這說明以谷、肉、果菜療疾養生不會損傷正氣。二是食品的取得較為容易,價廉物美。三是處方配方,加工烹調,隨心服用亦較自由。
至於「神補」,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大腦與人體內部器官密切關聯,人可以通過靜養、氣功、太極拳、陶冶情操等方法保持愉快和滿足的好情緒,用意念調節的方法使內部臟器活動取得平衡,最終以「陰平陽閉」而起到治病強身作用。
專家表示,「神補」既不花錢又容易學,但決不能因此認為「神補」可以代替食補和藥補,應針對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調補方式,三種方法互相配合才是最好的調補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71291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