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吉林和天津的朋友,都來電話問我打坐的事。 煉功有動功,有靜功。兩者不能偏廢。如果要想達到煉心的層次,則必須要打坐。(其實用靜和坐二個字來組詞更好,但它們放在一起就有了政治涵義,過不了網管的關,我只好用打坐一詞代替。) 一部《周易參同契》,只講打坐。 我喜歡打坐。
☆ ☆ ☆
打坐分入坐與入靜兩個部分。 入坐,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坐在椅子上可以,盤坐也可以。 我一般是盤坐。
這是我30年前打坐的照片

☆ ☆ ☆
盤坐的第一步是調身。 我的師傅告訴我,首先要腳心向上坐好。 其次是調身。要求是含胸拔背。脊柱要像蠕蟲蠕動一樣,一節節調整。含胸是防止挺胸造成僵直。 鬆肩垂肘,完全放鬆,然後合十。雙手合十以示虔誠,開始靜心。 下頜內收。稍微低頭抬頭,調整下頜,當口中分泌口水(金津玉液)時,是下頜內收的正確位置。 雙唇合攏,似笑非笑,發自內心的微笑。 舌抵上齶,搭鵲橋,溝通任督。 眼垂簾,眼皮像窗簾一樣耷拉下來。眼觀鼻,鼻觀心。 收視返聽。眼耳口,三光陸沉。 打坐時,兩手心通常向上。可以放在丹田前,也可以放在膝蓋上。當然它們的功能完全不同。



手的不同位置,手指的不同接觸方式,是有不同生命意義的。佛教叫做手印。
拇指搭中指是一種感覺

拇指搭食指又是另一種感覺,這是需要自己體會的

手指的彎曲程度也有不同意義,這更需要自己去體會

這中間的奧密,只有自己去體會才能知道。
☆ ☆ ☆
盤坐的第二步是調息。 打坐的關鍵是靜。 但心如猿意如馬,他們是靜不下來的。這就需要一個東西來拴系此心。這時人要麼念佛,要麼隨息,要麼持咒,要麼作觀察看破而去。 我師傅教我的辦法是調息。 用腹式呼吸。吸氣時鼓肚子,呼氣時癟肚子。 鼓肚子要將氣送達會陰。鼓肚子就相當於按摩胃腸腎膀胱。此即氣沉丹田。丹田為腹腔的聚能點。具體位置究竟在何處,眾說紛紜,要靠自己體會。 癟肚子要收陰提肛,腹腔器官都向脊柱貼,連同橫隔膜還要往上提。在吐出二氧化碳氣的同時,可使真氣達上丹田。此即還精補腦。上丹田為顱腔的聚能點,具體位置也要自己體會。 關鍵是呼、吸之交,都要小停片刻,丹道稱之為佇息。 《周易參同契》說是「佇息為夫婦」。沒有佇息,就不能產丹。 在整個過程中,一定要氣行意行,意隨氣行。至於卯酉週天進陽火退陰符之類的東西,都不要管它。管它,就是以意領氣,是十分有害的。 《周易參同契》五千言,只講了四個字,就是「宣耀精神」。換句話說,《周易參同契》、打坐,就是認識我們自身,就是每天花一點時間,半點鐘到兩小時,把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外奔馳、妄圖改造世界的精氣神,都收回來照看我們自身,改造自己,修心、修身、修道、修德、修行、修性、修命。 談到認識,不管是認識自身,還是認識世界,第一要務,就是不帶一點成見。一旦用意,便是成見,便是心魔。 我們也講用意,而且是以意領氣,意到氣到。但是,用意是在用功時,而絕不是在煉功時。先煉後用。煉與用,二者不能等同,不能混淆。
☆ ☆ ☆
入坐、入靜,只是入門的方法。 入了門,就可以登堂。 登堂入室,就忘掉調身調息,忘掉自我,忘掉世界,就什麼也不管,什麼也不做,只管坐著,一切念頭任其來去,不與糾纏。就像天上的雲彩,不住不染。 顏回稱之為「坐忘」。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持續坐下去,坐上1~2個小時後,你會感到無人無我,整個世界好像都不存在了,然後會有氣機突變,人一下子就打開了關竅,身體和心胸都好像一下子打開了另外一個新天地一般,豁然開朗,智慧湧流,心結大開,眼界頓廣,就像換了個人一樣! 這就是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這就是《楞嚴經》的「如水靜置,其砂自靜」的心法。這就是《金剛經》的無所生心。 這就是天台止觀的核心內容,也是西藏大手印的法印心滴。更是禪宗無所住而生其真心。 儒釋道殊途同歸,百慮而一致。
想了解更多傳統中醫穴位養生、偏方、健康醫療相關資訊 可到此社團>>>
多少人拚命掙錢存款再又把錢轉存到醫院!都說很無奈卻從不反思…想要健康。為了以後生活的質量,不要光拚命賺錢,要注重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多留意身體的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67655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