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成國病 太沉重的世界第一
●大腸癌關鍵:吃太多肉
●吃燒烤比菸恐怖600倍 20歲罹腸癌
●預防大腸直腸癌 高纖少油
●腸胃內科專家、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董事、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我們常說臺灣第一、臺灣第一,但臺灣到底有什麼堪稱世界第一呢?答案就是:大腸癌每年發生的病患數與人口的比率,臺灣是世界第一。
一直以來,臺灣人認定肝癌、肝炎是國病,肝癌也一直蟬聯惡性腫瘤死亡的第一名病症。但2006年臺灣的大腸癌首次發現率(Case Finding),一年超過了一萬例,悄悄把肝癌推下冠軍寶座,成為臺灣發生最多的癌症。2008年臺灣則是擠下了美國,登上了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的寶座。那是美國花了三十年宣導大腸癌防治與篩檢,終於從冠軍寶座退下的一年;也是臺灣的病患數量比例,節節上升,終於成為世界第一的一年。
那時我估算2020年大腸癌會突破每年兩萬例,結果增加速度非常可怕,預估今年就會達到兩萬例,比我的推算的時間,整整提早了六年。
探討原因,也許該從臺灣年輕人愛吃的速食說起。
三十年前臺灣經濟開始大幅躍進,人們生活改善的同時,也有多餘的錢買更多的食物,食物品項也有更多的改變。一九八四年,聞名世界的美國速食餐飲來到臺灣,還記得第一家速食店開幕那天,盛況空前,大排長龍。從此,油炸與高油脂食物,漢堡、薯條、炸雞等成為臺灣年輕人與孩童餐飲的經常選項之一。
近年來,電視美食節目推廣夜市美食,如炸臭豆腐、燒烤、炸雞排等高脂低纖食物,也成為大腸癌罹病率的大力推手。而臺灣食品工業發達,加工食品內有各種添加物,致癌及促癌物充斥在食物中,導致身體累積毒物及毒素無法排除。
除了飲食之外,現代人更是生活在嚴重的致癌環境中:包括吸菸、喝酒、環境與空氣汙染,讓我們暴露在過多的有毒物質中。而當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活得越久,表示受致癌因素的影響越長,致癌的機率就越多。而因罹癌死亡的人數每年增加,多達一千人以上。
因此,在可預見的十年內,大腸癌將持續增加。現階段最重要的是高危險群要及時篩檢,一般民眾在50歲以後篩檢,務期早日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尤其有大腸癌病史的家族,更需要全家大小一起接受大腸鏡篩檢。
跟大腸為伍已經四、五十年,五年前出版了《102個可能》這本書,裡面有一篇「大腸的吶喊」,在網路上被轉寄不知多少回,雖然文末有時還被添加了一些文字,但裡面的呼籲,還是一樣的,就是「四有二少一多」,要有正常飲食、適量纖維、適量運動、足夠水分;加上少油、少肉,多吃素。
總而言之,大腸癌是國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與現代人的生活飲食方式息息相關。但篩檢是消極的預防,飲食改變才是積極的預防。惟有重視體內環保,盡量採用自然生機飲食,減少高油脂食品,並增加高纖維,且經常運動,才可能抑止大腸癌之發生。
●大腸癌關鍵:吃太多肉
大腸癌近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預防大腸癌主要靠飲食調整。醫師表示,建議少吃紅肉、香腸等加工製品,要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每天至少吃七種不同顏色的蔬果;20歲至40歲青壯年、高危險族群,最好每五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造成大腸癌的最關鍵原因是吃太多肉,動物性脂肪經過150度以上高溫,只要連續加溫2分鐘,就會產生致癌物,最常見的為苯比;動物性胺基酸經過高溫也會產生異環胺致癌物,尤其是經過高溫燒烤的紅肉。而香腸等加工肉品恐含有亞硝酸鹽,也是致癌物。
他建議,要預防大腸癌最好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且肉品盡量不要高溫燒烤,以免產生致癌物。想讓腸道更健康,也應增加腸道益菌,最好的方法是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七種蔬果,不同種類、不同顏色,且三餐都要吃。
王輝明說,大腸息肉有八成機率會演變為大腸癌,定期健檢很重要,一旦發現息肉,除了增生性息肉外,均建議切除。
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20歲至40歲且有家族史、愛吃肉或高油脂食物、不吃蔬菜等高危險群,建議每五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40到50歲高危險群建議每三到五年做一次大腸鏡;50歲以上應每三年做一次大腸鏡。
楊培鎮說,通常若大腸息肉在0.5公分到1公分左右可直接切除,1公分以上可切除加上電燒,避免切除息肉時血流較多。
●吃燒烤比菸恐怖600倍 20歲罹腸癌
一名廿歲男大生平日愛吃燒烤,半年前,下腹不時隱隱作痛,卻一直不以為意,直到一個月前出現血便,才就醫檢查,發現罹患直腸癌第三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
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不斷攀高,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平均每天有卅人得到大腸癌,十三人因此死亡。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大腸癌發生率不只居高不下,近來且年輕化,推測可能與環境汙染、吃太多肉、動物油有關。
王輝明表示,汽機車排放廢氣中,致癌物苯芘含量高,消化道癌症風險也高。另外,食用燒烤、油炸以及醃漬類食品,也是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肉類經高溫處理,例如燒烤或油炸後,會釋放出環胺,與醃漬食品內產生的二甲基亞硝酸胺,同為致癌物質。
多數民眾對於燒烤食品的警覺不高,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柏立說,吃燒烤的罹癌風險其實是吸菸的六百倍,不容小覷。
愈早罹癌對患者影響愈大,以王輝明的臨床觀察,台中榮總過去卅年共收治約六百例四十歲以下年輕患者,平均存活率僅兩成,且高達八成的年輕患者癌症會復發。
高蛋白質的西化飲食可能會惡化大腸直腸癌,研究顯示,若治療後持續吃紅肉超過飲食比率的八成,復發機率高。
早期大腸癌並沒有明顯症狀,魏柏立表示,民眾若是出現腹脹、腹痛、貧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現象,應盡速就醫檢查。此外,國健局也提供五十到六十九歲的民眾每兩年一次的的大腸癌篩檢,也能及早發現治療。
●預防大腸直腸癌 高纖少油
近來生活環境變遷加上國人飲食、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持續增加,並擠進癌症死因的前三名。
大腸直腸癌症狀隨著腫瘤位置不同,症狀亦有差異。依食物經過的順序概略可分為右側大腸、左側大腸與直腸。右側大腸癌早期幾無症狀,因經過此處的糞便為麋狀,即使腫瘤在腸道也不大會堵塞,故當症狀出現時,通常腫瘤已經很大且到晚期。此外,右側大腸癌即便有潛血反應,血和麋狀糞便經過混合排出時,肉眼已難見血跡。
左側大腸癌較易提早發現,因糞便運送到左側大腸時,水分大多經腸道吸收呈似固體狀,若腸道有腫瘤,便易堵塞引起便祕、絞痛,甚至可能造成腹瀉,因此排便習慣改變,是左側大腸癌最典型的症狀之一。
至於最末端的直腸部分,距離肛門最近,若有腫瘤形成,便會刺激直腸收縮或腫瘤出血,造成血便與頻便,直腸部分的腫瘤佔整體大腸直腸癌發生部位之冠,約為5分之2。此外,體重大幅減輕、長期食欲不振、虛弱易疲倦、貧血等腫瘤所造成的非特異性症狀,亦須特別注意。
由此可見大腸直腸癌一般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但當出現明顯症狀時,通常已非早期,預後變差。但慶幸的是,目前衛生署已開始提供大腸直腸癌免費篩檢,針對罹患大腸直腸癌危險性較高的50歲到69歲的民眾,每兩年篩檢一次糞便潛血反應,以期可及早篩檢出早期大腸直腸癌患者。
糞便潛血檢查只需提供一小塊糞便提供檢查,並不具任何侵入性。若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經由醫師評估臨床狀況,因糞便潛血陽性反應亦有可能是飲食造成的偽陽性或消化性潰瘍出血、痔瘡出血,可進一步用大腸鏡檢查,便可有效發現早期癌症。高危險群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家族性大腸息肉症及幼年型息肉症患者與具遺傳性非腺性息肉症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更應定期至醫院回診追蹤檢查。
為減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性,日常保健應包含:1.養成每日正常的排便習慣。2.多運動。3.在飲食方面,少吃高動物性脂肪的食物,如牛、羊、豬肉及內臟等;烹調時應少油煎、少油炸食物;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胚芽米、糙米、全麥食物等及新鮮蔬果。
「滾石不生苔」,腫瘤形成是來自正常細胞的癌化及增生,癌化成因包含遺傳性與環境性,其中環境性即為人體細胞所接觸的環境中是否持續含有促進癌化的成分。這也是大腸直腸癌的保健精髓,維持腸道細胞處於健康環境,讓糞便暢通不積存、減少精緻化、高油脂飲食,才能「永保健康腸久、享受樂活人生」。
想了解更多傳統中醫穴位養生、偏方、健康醫療相關資訊 可到此社團>>>
多少人拚命掙錢存款再又把錢轉存到醫院!都說很無奈卻從不反思…想要健康。為了以後生活的質量,不要光拚命賺錢,要注重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多留意身體的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65715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