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首屈一指的補氣要藥

Shui Ch ...| 2015-10-10| 檢舉

韓劇《大長今》中有這樣的一段劇情:因為宮廷內的「金雞」事件牽連,長今不得不離開御膳房,被貶到多載軒去。在那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地方,自強不息的長今不願就這麼虛度光陰,當她得知「百本」這味藥應用廣泛,但朝鮮國內從未種植栽培成功,全部依賴進口的情況後,便給自己定下奮鬥目標,一定要將百本栽植成功。一次次的失敗,旁觀者的冷嘲熱諷,加上別有用心者的搗亂破壞,都未能使長今退縮,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使她如願以償。百本栽植之法還推廣到民間,為老百姓帶來了切實的好處,長今也因為這一功勞,重新回到了御膳房。當時看著電視劇,我心裡就一直犯嘀咕——這個「百本」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後來一查資料才知道,百本正是我們這篇文字中要談的草藥黃芪,也叫戴糝、戴椹、綿芪、王孫、箭芪、百藥綿、二人抬等。黃芪名字的來歷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古時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糝,善針灸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救助他人,後因救墜崖兒童而犧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黃,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意即面黃肌瘦的長壽者。老人去世後,人們為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草藥稱為「黃芪」。黃芪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人把它寫作「黃耆」,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則是這樣來解釋它的名字:「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經、肺經,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的功效,兼有昇陽、益衛固表、脫瘡生肌的作用,主治肺脾氣虛咳喘、氣虛自汗、氣虛水腫尿少、氣血不足之貧血、氣虛血滯之偏枯等症。中醫認為,黃芪是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所以,清代名醫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一書中將黃芪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同仁堂的著名成藥——補中益氣丸裡面,黃芪就是主藥。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但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的人。與人參相比,黃芪的補氣之力雖弱於人參,但人參沒有昇陽、固表、內托、利水的功效。

黃芪具有補而不膩的特點,若與人參、黨參等藥配伍,則補氣效果更好。《本草備要》中說黃芪:「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排膿內托。」可以看出,黃芪在入藥的時候分生用和蜜炙兩種。生用可以補氣固表、止汗生肌,適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表虛自汗、血虛萎黃、內​​熱消渴等症;蜜炙黃芪主要是補中益氣,適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黃芪入藥已經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黃芪的入藥用途十分廣泛,有人曾經把中國的古藥方用計算機進行統計處理,篩選出了25味最常用的中藥,黃芪排在第11位。它的應用範圍涉及到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等科,有「一藥多能」的美譽。金代名醫劉完素總結過黃芪的五個功用:「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

我國著名學者、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適先生,生前曾與黃芪結下過一段不解之緣。說起來還是在1920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藥,可總不能完全見好,後來經名醫陸仲安先生診看,以黃芪為主藥醫好了他的病。時隔不久,胡適先生的一位朋友患水腫,腫到肚腹以上,兩眼都睜不開,看了好幾位醫生都沒見效。胡適又找來陸仲安先生,陸老重用黃芪等藥,時間不長,便治好了他的病。從那時起,胡適先生便對黃芪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中年以後,他漸感身體疲憊,力不從心,便常用黃芪泡水飲用。特別是在講課之前,總要先呷幾口黃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講起話來聲如洪鐘、滔滔不絕。他還將這個訣竅告訴了周圍的人,也使他們受益匪淺。

今天的我們,也可以學學當年的胡適先生,讓黃芪好好地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與胡老先生黃芪泡水相類似的有黃芪茶,取生黃芪15克、大棗10枚,用開水沖泡飲用。這茶能增強體質,有預防感冒的作用,適用於體質虛弱、易患感冒的人。還有黃芪粥,取黃芪、生薏米、赤小豆、雞內金、陳皮,加糯米煮熟成粥食用,可治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殘存浮腫。但需要注意的是,脈細數、舌質紅,屬中醫腎陰虛者,不宜服用。

還有一道比較複雜的黃芪燉鱸魚:鱸魚1條(重約500克),黃芪30克,料酒、精鹽、蔥段、薑片、生油、雞精少許。將黃芪浸潤洗淨切片,將鱸魚洗淨,放入油鍋中煎至金黃色。鍋中註入適量的水,加入雞精少許,再加入黃芪、料酒、鹽、蔥、姜。旺火燒沸,撇去浮沫,改為小火燉至魚肉熟爛,揀出黃芪即成。這道藥膳具有補氣養血、健脾行水的作用,對於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等症都有很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且不說黃芪的藥用功能,單單它本身的營養就十分豐富。近代生化分析研究發現,黃芪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硒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能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延緩細胞衰老,還有類似維生素E、C的抗氧化作用和調節免疫功能。科學證明,黃芪的療效與硒元素的含量有密切關係,正因為如此,黃芪有極好的抗癌功能。科學家證實,飲食中缺少了硒,會增加患癌症的可能。他們對5000人進行了血清中硒含量的檢驗分析,結果表明,飲食中缺少硒與有足夠的硒相比,前者患癌的可能性比後者高六倍,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正常人的血液中,硒的含量均高於癌症患者。由此看來,黃芪能抑制多種癌症的發生,的確是一味抗癌防癌的中藥新秀。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有人說唐代大詩人王維《山中送別》一詩中的「王孫」並非指人,而是指草藥黃芪,因為「王孫」也是黃芪的別名。這說法聽來很牽強附會,不過仔細想想,每年春回大地、鶯飛草長、雜花生樹之際,正是黃芪之類的草藥返歸人間,開始一次新的生命輪迴之時,從這個角度講,這樣的理解倒也不算錯。

想了解更多傳統中醫穴位養生、偏方、健康醫療相關資訊 可到此社團>>>

多少人拚命掙錢存款再又把錢轉存到醫院!都說很無奈卻從不反思…想要健康。為了以後生活的質量,不要光拚命賺錢,要注重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多留意身體的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6477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