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事情可以重來,而惟獨生命和健康沒有第二次——健康失去了,我們沒有從頭再來的機會。
.
北京天壇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劉玄重教授,曾在某論壇上袒露了作為心血管病專家的健康「心」聲,濃縮起來就是14句話。
.
1、多吃「神造」的食物,少吃人造的食品
什麼是神造的?就是大自然賜予的。人造的就是違背自然規律,這種東西大自然本來沒有,人硬把它造出來。
比如健康時報的很多文章里經常提到反式脂肪酸。順式脂肪是自然界的,反式脂肪是人造的。反式脂肪酸吃到人體內,會導致動脈硬化,還會導致我們的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受損等。
哪裡有反式脂肪呢?酥皮點心,吃著香香的、酥酥的那一層就是反式脂肪。炸雞腿、炸雞翅、漢堡包、冰激凌等也都是反式脂肪藏身地。
.
2、食品一成「精」,肯定不是好東西
我個人認為,食品一成「精」,就不是好東西。比如說:
糖精:煤焦油提取出來的,現在大家都不吃糖精了。
味精:加熱到150℃後會變成致癌物,在歐美國家基本不用。
雞精:袋子上畫上一隻老母雞,其實它和雞毫無關係,就是味精加咸鹽。
瘦肉精:吃了會引起心律失常。
健康的飲食還要注意烹調的方法。我認為,東北人對全國的最大貢獻,不是出了趙本山,而是一道東北亂燉。各種菜、肉,一鍋燉,100度多一點,非常好的吃法。
.
3、要吃「彩虹食物」,紅橙黃綠藍靛紫,還有白和黑
我們都知道要吃紅橙黃綠藍靛紫,現在要吃「彩虹食物」,還有白和黑。
白:就是牛奶、豆腐等;
黑:就是黑五類,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等。
.
4、快吃,吃出危險;慢吃,吃出安全
有人問,你們這些搞健康的,整天說這不能吃,那不能吃,那我們吃什麼?總不能等食品問題都解決了才動筷子吧?
的確有一些客觀上我們無能為力的問題,但我們自己至少要把握好最後一道防線,就是細嚼慢咽,好處無限。
很多壽星都是瘦瘦的,他們共同的飲食習慣都是細嚼慢咽。而如果我們稀里糊塗把食物往嘴裡一倒,5分鐘就把飯全倒進去,總有一天要出事。
所以說,放鬆心情,浪漫地吃;放緩速度,慢慢地吃。快吃吃出危險,慢吃吃出安全。
.
5、壽命是從嘴裡省出來的
《黃帝內經》有「三有理論」,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有度。千百年來,這絕對是真理。
穩住心,管住嘴,勤動腿,做好了這三點,慢性病的病死率會大大減小。
壽命是從嘴巴省出來的,但沒必要按照膳食寶塔那樣去吃,每天吃多少克,多少卡路里,只要總體保持平衡就好。
.
6、一口污染空氣,一口不清潔水,一口有問題食物,就成了「癌」
在醫生看來,「癌」字三個口,第一個「口」,是一口污染了的空氣,第二個「口」是不清潔的飲水,第三個「口」是有問題的食物。
惡性腫瘤的形成,是一個比較慢長的癌變,等這些不幹凈的「三口」東西堆積成山時,不就成癌了嗎?
.
7、保持最佳狀態,就是抗衰老
皮膚鬆了,頭髮脫了,肚子大了,耳朵背了,眼睛花了,動脈硬了,腿腳軟了,脾氣急了,反應慢了,體力弱了,心智鈍了,血壓高了,血脂亂了,食慾差了,排便難了……人一老,這些問題都會慢慢出現。
很多人,特別是富裕起來的人,不惜重金瘋狂養生,拉皮啊,磨面啊,讓皮膚光潔緊繃;肚子胖,就去抽個脂。這樣就能重返青春了嗎?
什麼才是正確的抗衰老?真正的抗衰老,應該從每個年齡階段開始,保持當下的最佳狀態。你今天把煙戒了,少喝一點酒,不就是抗衰老么?
.
8、從西遊記中體味人生真經
白龍馬——心猿意馬,不斤斤計較;
孫悟空——空字是人生的第一境界;
豬悟能——做些該做的實事,一個人應該具備為社會貢獻的能力;
沙悟凈——心凈能夠防百病。
觀——善於觀察生活,注意學習積累;
世——明白世道人際,待人充滿真情;
音——濾雜音,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菩薩——有菩薩心,滿腔熱情關愛眾生。
.
9、不要十分快樂,只要八分就行
我們常形容是「十分快樂」,其實,只要八分快樂就是最佳心態了。留兩分,給生氣、發怒、發愁、憂慮、傷心……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到十分的。
情緒波動,在正常範圍內,對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即使是負性情緒,淡淡的哀愁、隱隱的心痛、適度的憤怒、理智的恐懼,只要在合理範圍內,都對身心健康有好處。
適度冷靜的鬱悶、焦慮、煩躁,可以放緩腳步,促進我們思考,總比一帆風順,突然栽個大跟頭要好。
適度的憤怒:非常好,是一種情緒,憤怒是一種能量,你這個人不會怒,早晚要憋出問題了。當然不要隨時發脾氣,要注意時間、場合、對象。
適度的恐懼:也是好的。我們起碼要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大自然和諧。
.
10、慾望合理,適度擁有,知止長樂
慾望只有在合理的範圍內去滿足它,才能緩解它。古往今來,凡成就大事者,都有強烈的慾望,慾望有激發創造力、競爭力,以及審美熱情等正面效應,有慾望,用在事業上會是成功的動力,用在享樂上是陷阱,因為慾壑難填。
其實名利本身是件好東西,人活著如果不為名利所累,可能要為生計所累,大多數人愛名利,就是為了擺脫尋常生活的煩惱,試想從小就淡泊名利的人,他這輩子幹什麼事能有動力?合理所得,適度擁有,知止長樂。
.
11、既要「酸葡萄心理」,又要「甜檸檬心理」
我們需要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就是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夠不到的葡萄就是酸的,不值得吃,就是珍惜自己有的。
甜檸檬心理:我有的東西,哪怕是檸檬也是甜的。心理學的問題,說起來好像很複雜,但想明白了,其實很簡單。
人若有一百歲的境界,八十歲的襟懷,六十歲的智慧,四十歲的意志,二十歲的激情,兩三歲的童心,就太好了,如果再加上六十歲的人,四十歲的心臟,那你就更棒。
.
12、健康生活的四個境界
無知無為:生於無知,死於無知,自認命;
有知難為:透支健康,我以青春,賭半生;
有知不為:人性弱點,知易信難,行更難;
有知有為:行動起來,健康長壽,不是夢。
.
13、多使用大拇指來鼓勵別人、激勵自己
拇指經常上翹,鼓勵效應奇妙;
食指儘量少伸,是對別人指教;
中指自然彎曲,對人才有禮貌;
環指戴上鑽戒,想把愛人套牢;
小指偶爾有用,可把耳朵掏掏。
.
14、年輕時率性生活,代價是晚年的折磨
很多病就好像海洋上的冰山,露出來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山頭,其實在水下都連在一起,醫學上叫代謝綜合徵。
因此我們就不妨沿著人類發展足跡去追溯。很多人年紀輕輕就腰酸背疼,為什麼?因為脊椎生理結構決定了不能整天趴在桌子上打電腦,而是要像祖先那樣,雖然不用像猴子那樣上竄下跳,但每天都要做各種活動。
我們顯然不適應社會的變化。很多青年人認為自己離危險還遠著呢,但是北京去「八寶山」的30%是中青年人。有許多人,平常沒時間去醫院,總有一天,別人會把您送到醫院。世界各國都是硬漢短命,而平常對自己的身體關注,經常去醫院的人往往會長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63371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