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藥之王「甘草」功效詳

Shui Ch ...| 2015-09-27| 檢舉

我國現今臨床常用的700餘種中藥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當推甘草。據統計,甘草的處方率在79%以上。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其入藥的歷史都很悠久,從有文字記載的年代算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甘草的別名很多,有蜜草、甜草、美草、靈通、粉草等,最特別的是有'國老'之別稱。南朝齊梁時期醫學家陶弘景說:'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甘草生用瀉火,熟用散表寒,能緩能急,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李時珍稱其'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在我國,甘草始載於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古書《爾雅》中,藥用則首見於漢朝的《神農本草經》一書。東西方的古人對甘草的應用有所不同,東方多用作解毒劑,西方則用於祛痰和鎮咳。

在我國第一部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把甘草列為上品。說其能'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梁朝名醫陶弘景所輯《名醫別錄》稱其為靈草、蜜草和國老,並譽之為'眾藥之王'。唐朝名醫甄權稱甘草能'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宋朝蘇頌的《圖經本草》上曾記載:在當時的湖廣地區,人們外出旅行,隨身必帶甘草數段,以備不時之需。凡就餐前先試服少量飲食,再取甘草嚼汁,若經此不吐者,證明食物無毒,便可放膽享用。江浙民間常在嬰兒手腕上縛一段甘草,任其吮吸,既甜且有益無害。

甘草入藥不但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有極其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2100年,世界上最早的法典《漢穆拉比法典》中即載有甘草。3 000年前的埃及古墓中發現貯藏有大量甘草。古希臘和古羅馬人把甘草當作補藥,認為它可治療咳嗽和咽痛。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全集》裡記載了甘草的使用。公元前200年,希臘植物之父發現甘草有止渴的作用。歐洲荷蘭等國,民間至今還用甘草來治療胃潰瘍...而今許多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等)的藥典裡都收有甘草,可見其受東西方人的青睞,由來甚久。

中醫學認為,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經,具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蜜炙用,可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癇等;生用,可治療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

現代醫藥學已證實甘草確有較好的解毒功能,可消除和降低氯化銨、組織胺、水合氯醛、苯、砷、汞等的毒性,對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傷風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而且也證明它能治療諸般咳嗽,還能抑制胃酸分泌,從而對胃腸道潰瘍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甘草還能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膽固醇,以及具有鎮痛、抗驚厥的功用。此外,由於甘草獨具甘味,又有緩和其他藥味性能之作用,故在復方中能起到協調各藥,'補偏糾弊'的作用。

現代藥理分析,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苷、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種成分,有抗驚厥、鎮咳、抗炎、抗潰瘍、降血壓、降血脂等作用,對中樞神經有抑製作用。甘草具有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治療阿狄森病(即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尿崩症、更年期綜合徵。甘草甜素的抗肝炎作用很突出。甘草能抑制愛滋病病毒的繁殖,還具抗癌作用。而今甘草合劑、甘草糖漿、甘草甜素片等成藥在臨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日本、美國醫學家的研究發現,甘草中的甘草甜素可以抑制愛滋病病毒的繁殖,其抑制率達78%。將甘草甜素加入感染愛滋病病毒的細胞中,可導致感染愛滋病病毒的細胞死亡。日本東京的南谷幹夫醫生試用甘草甜素治療8例愛滋病患者,病人的免疫功能均有明顯增強。這充分說明甘草對愛滋病病毒有明顯的抑製作用。美國也有類似報導。

甘草含甘草甜素達4%~6%,其甜度比蔗糖高50倍。甘草甜素易溶於水,即使1:200000的稀溶液中仍有甜味,足見名副其實。現代美、英、日等國釀製啤酒、配製飲料都喜歡用甘草作調味劑,國際上蜜餞、糖果、化妝品中亦大量應用甘草,其作用十分廣泛。

想了解更多傳統中醫穴位養生、偏方、健康醫療相關資訊 可到此社團>>>

多少人拚命掙錢存款再又把錢轉存到醫院!都說很無奈卻從不反思…想要健康。為了以後生活的質量,不要光拚命賺錢,要注重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多留意身體的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6226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