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按摩足三里穴 促消化 排毒素 提高免疫力 好處多多

Shui Ch ...| 2015-09-13| 檢舉

按摩足三里的作用與好處有促進消化系統功能、加快毒素排出、提高身體免疫力等。足三里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足三里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足三里穴位位置圖

圖解足三里穴位的位置

足三里穴的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即:外膝眼下四橫指),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脛骨前肌上。詳情圖解: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即:膝關節處有一個髕骨,髕骨下兩邊有兩個坑,叫膝眼穴,內側的叫內膝眼,外側的叫外膝眼,從外膝眼開始,往下量四橫指處。脛骨的前邊一個指頭寬,然後四個指頭在外膝眼的下面,這個位置就是準確的足三里穴。)

第二種尋找方法:用右手掌心按準右腿膝蓋頂部,五指朝下,中指頂端向外一指的位置就是右腿足三里。(把你的手腕橫紋,對準膝蓋處髕骨的上邊,這手自然的搭下去,中指尖指的位置)換左手用同樣方法可以找到左腿足三里。

第三種取穴方法: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右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里穴。

【穴位解剖圖解】

(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趾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後肌。

(2)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腓深神經肌支和脛前動脈分布;小腿骨間膜深面有脛神經和脛後動脈經過並分布。

↓↓↓ 程教授視頻講解:足三里穴的位置和作用功效 ↓↓↓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範圖】

穴名解說

足三里,經穴名。《靈樞.本輸》原名三里、下陵。《聖濟總錄》名足三里。別名鬼邪、下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合(土)穴。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 ​​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足三里穴的意義:胃經氣血在足三里形成較大的氣血場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運行規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後固化於足三里穴週內外,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功能作用:燥化脾濕,生髮胃氣。

按摩足三里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2、治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痺、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羸瘦; 3、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4、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

1、針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2、在神經系統方面,可促進腦細胞機能的恢復,提高大腦皮層細胞的工作能力;

3、在循環系統、血液系統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調節心律,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血糖量;

4、在內分泌系統方面,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雙向性良性調節作用,提高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

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里穴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該穴,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足三里穴位配伍】

足三里穴配衝陽穴、僕參穴、飛揚穴、復溜穴、完骨穴,有補益肝腎、濡潤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足三里穴配天樞穴、三陰交穴、腎俞穴、行間穴,有調理肝脾,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月經過多,心悸。

足三里穴配曲池穴、豐隆穴、三陰交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頭暈目眩。

足三里穴配梁丘穴穴、期門穴、內關穴、肩井穴,有清瀉血熱,疏肝理氣,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乳癰。

足三里穴配上巨虛穴、三陰交穴、切口兩旁俞穴,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用於胃次全切除術。

足三里穴配陽陵泉穴、行間穴,有理脾胃,化濕濁、疏肝膽,清濕熱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足三里穴配中脘穴、內關穴,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足三里穴配脾俞穴、氣海穴、腎俞穴,有溫陽散寒,調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虛慢性腹瀉。

【文獻 ​​摘要】

《靈樞》: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

《靈樞》:著痺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乾。腸中不便,取三里……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

《外台》: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以三里下氣。

《四總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賦》:三里卻五勞之羸瘦;痺腎敗,取足陽明之上。

《玉龍賦》:心悸虛煩,刺三里。

《馬丹陽十二穴歌》: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泄瀉。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足三里穴是胃經的第一要穴,位於外膝眼下三寸。反覆地用大拇指按揉,四個手指頭保住腿肚或者用中指按壓法,來按揉或者用拳捶打,一般捶打兩三分鐘就可以了。大便很稀的那種,就用艾灸法,一般灸兩三分鐘就可以了,皮膚針也可以。詳見點擊:緩解治療腹瀉的穴位》》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簡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 ​​發熱的感覺。二是可用艾條做艾灸,每週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鐘,艾灸時應讓艾條的溫度稍高一點,使局部皮膚發紅,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以上兩法只要使用其一,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艾灸療法:灸5-15壯,溫灸10-30分鐘。

針灸療法: 1直刺法:稍偏向脛骨方法,直刺1-2寸。針刺感覺:有麻電感向足背反射。2斜刺法:向下刺法:向下刺入,進針2-3寸。針刺感覺:酸脹感向下擴散到足背,有時向上擴散到膝。

1.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其餘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和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如此反覆操作數次即可。

2.捶打足三裏手握空拳,拳眼向下,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捶打之時,也會產生一定酸、麻、脹、痛和走竄等感覺,反覆操作數次即可。

3.艾灸足三里是足三里保健最經典的保健方法。民間即有諺語「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之說。《針灸真髓》曰:「三里養先後天之氣,灸三里可使元氣不衰,故稱長壽之灸。」常灸之保健防病,延年益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預防衰老,對結核病、感冒、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風心病、肺心病.腦出血等都有防治作用。對體質虛弱者,尤其是腸胃功能不好,抵抗力減低的人宜用此法增強體質。對足三里施灸時,取清艾條一根。將其點燃後,靠近足三里燻烤,艾條距穴位約3厘米,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就固定不動,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即可。

俗話說:若要安,三里常不幹,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體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濕潤的狀態。那麼,如何保持這種「不幹」的狀態呢?古人常常採用「化膿灸」,那就是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時採用艾條,一次約15分鐘或更長時間。穴位處出現小水泡後停止艾灸,並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待水泡自行吸收。 古人認為這樣做相當於每天進補一隻老母雞的效果。而且在當時物質文明尚不發達的條件下,這種保健方法是很經濟也很方便的。因此,這種方法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現今仍有很多人喜歡經常灸足三里或進行針灸並用以進行保健,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化膿灸時應嚴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想了解更多傳統中醫穴位養生、偏方、健康醫療相關資訊 可到此社團

多少人拚命掙錢存款再又把錢轉存到醫院!都說很無奈卻從不反思…想要健康。為了以後生活的質量,不要光拚命賺錢,要注重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多留意身體的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5928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