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黑脖子洗不幹凈,是大病的前兆!

老中醫有話說:皮膚黑有很多種原因可能是因為長期日曬也可能是天生的,但是如果脖子後麵皮膚悄悄變黑那就要小心了。而且不只黑黑的,上面還有一條一條白色的紋路,其實這並不是洗澡洗不幹凈。這是俗稱的「黑棘皮症的皮膚病變」,是怎麼搓怎麼洗也去不了的。看你身邊有脖子看起來黑黑的家人或朋友嗎?

一、黑棘皮病

又名黑角化病或色素性狀營養不良,是指以皮膚顏色加深和狀或天鵝絨樣增生為特徵的一種少見的皮膚病。Ollendorff·Curth將其分為不伴內臟腫瘤的良性黑棘皮病和常與內臟腺癌相關的惡性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通常認為可能是刺激了表皮內的酪氨酸激酶生長因子受體信號通道。也有證據表明胰島素起了一定的作用,嚴重的胰島素抵抗常常合併有黑棘皮病。高雄激素血症的女性黑棘皮病的發生率為5%~29%。

二、肥胖與黑棘皮病關係密切,兩者呈正相關。

黑棘皮病在青少年肥胖中占了很大比重,且多伴有代謝異常。不確切統計在青少年肥胖人群中高達30-50%,且與代謝異常,如:高胰島素血症、Ⅱ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綜合徵關係密切。但該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也缺乏有效的針對性治療。皮疹的變化不僅與肥胖程度相關,而且隨體重的下降而減輕。

黑棘皮症有輕、中度角化過度及瘤樣增生,表皮突通常發育不佳,基底層色素輕度或無增多,通常無角化不全,但累及粘膜部位可有上皮增生及角化不全,很少有假角質囊腫,部分病例可見到粘蛋白沉積,輕度血管周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偶可見到中性粒細胞。

三、黑棘皮病症狀:

1、皮疹初起為皮膚顏色加深,呈灰棕色或灰褐色,表面乾燥、粗糙,進而皮膚增厚,表面有許多細小狀突起,呈天鵝絨樣,觸之柔軟。

2、隨著病情進展,皮膚呈粗厚,皮紋增寬加深,表面有狀或疣狀結節,並可出現大的疣狀贅生物。

3、多發生於皮膚皺褶部位,如頸、腋窩、腹股溝、下、臍窩、肛門外生殖器等處。掌跖常發生過度角化。有時可見於面部、肘部、膝部和指趾伸面。

四、黑棘皮病主要分為以下八型:

本病分為8型,各型皮疹基本相同,惟嚴重程度和受侵範圍不一樣。嚴重者幾乎全身皮膚受累。

良性黑棘皮病、肥胖性黑棘皮病、症狀性黑棘皮病、惡性黑棘皮病、肢端黑棘皮病、單側性黑棘皮病,藥物性黑棘皮病、混合性黑棘皮病。

五、惡性黑棘皮病:

1、惡性黑棘皮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兒童少見。皮疹發展迅速、廣泛和嚴重,常累及黏膜,四肢也可受累,掌跖有過度角化,色素沉著更明顯,並不限於角化過度的皮損處。

2、本型常伴發內臟腫瘤的三種皮膚病症:即Leser-Trelat征、掌跖高度角化和鮮紅色皮膚瘤病,提示四者有共同的發病機制。伴發的內臟腫瘤多數為腺瘤,其中胃癌最多,其次為胰腺癌、肝膽管癌、乳腺癌、腸癌、子宮癌、卵巢癌等。

3、本病幾乎均與內臟腫瘤相關。約60%患者皮膚症狀與內臟惡性程度同步進展,約20%患者皮膚症狀先於惡性腫瘤數年,約20%患者惡性腫瘤是原發的,皮膚症狀是繼發的。皮疹與腫瘤關係密切,最近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的皮疹先於腫瘤發生,皮疹隨腫瘤切除和治療而減輕,隨腫瘤的復發和轉移而再發。

注意:

惡性型黑棘皮病並發惡性腫瘤,最常見的為腹部惡性腫瘤。惡性黑棘皮病皮損廣泛的患者,尚可累及粘膜,口腔粘膜呈較細的皺摺,似天鵝絨狀。

真性良性型可發生於新生兒、兒童或青年,損害為單側且較輕。

假性黑棘皮病好發於成人黑皮膚肥胖者。

綜合症型為一些綜合症中的皮損表現,如Bloom綜合症,Crouzon綜合症等。

藥物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停藥後皮損可逐漸消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58918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