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患上大腸癌的四大症狀!華人風險最大!必看!

4大症狀要查腸癌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在我國惡性腫瘤發病排名中位列第三位,約六成患者被確診時已為中晚期。要改善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期,亟須提高疾病的防治意識,做到早診早治。

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人群需警惕

在中國,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隨著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逐漸增高。由於早期的症狀不明顯,不易被察覺,加上大眾普遍缺乏早期結直腸癌的防控意識,致使在確診時,約六成患者已為中晚期。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科主任潘志忠表示:「早期腸癌,即I期腸癌,其根治手術後的五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遺憾的是,病人被診斷出來時往往已是中晚期,手術很難根治。」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徐瑞華介紹,近幾年,大中城市腸癌的發病率在不斷上升,而且跟該地區經濟的發展成正比,也就是說經濟發達的地區大腸癌的發病率就高。這可能就是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不同所引起的。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攝入更多粗糧,而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們經常大魚大肉。潘志忠說,誘發腸癌的原因很多,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是腸癌誘發的原因之一,此類人群需警惕。

提高防治意識,做到早診早治

徐瑞華認為,防癌要重視早期篩查,在息肉、腺瘤的階段,終止它的癌變過程,防患於未然。

大腸癌常用的檢查方法有:糞便隱血檢查、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等。但由於檢查部位比較隱秘,有的患者不好意思就診,導致延誤了早期發現結直腸癌的機會。

此外,專家提醒,具有以下症狀的人群應儘快到醫院檢查———

便血:便血往往是直腸癌患者的第一個症狀,經常是便後便紙上有血。很多人會認為是痔瘡問題而耽誤正確診斷。無論是何種原因導致的便血,都應由醫生做肛門的檢查或者做一個簡單的肛鏡,這對直腸癌的診斷是非常有價值的。

腹痛:當結直腸癌有糜爛,繼發感染,由於相應的腸段蠕動增加和痙攣,可出現腹痛。部分患者以持續腹部隱痛為首發或突出的症狀。當疼痛出現在右下腹,常被誤診為慢性闌尾炎。另一些患者表現為典型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疼痛為陣發性絞痛。當這些症狀反覆出現時,應儘快就醫。

大便習慣改變:多數人有每日排便的習慣,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環境變化及服用土黴素等),近段時間卻常常發生便秘、腹瀉(一天好幾次大便或者好幾天一次大便)就應引起注意。大便形狀變細也應引起重視。

腹瀉:每日排便次數多達幾次甚至十幾次,出現黏液血便或溏薄的稀便,有些人還伴有排便不凈感(里急後重感),按照常規治療兩周以上仍無效,應考慮是否為結直腸癌的症狀。

溫馨提示:我們致力於為您的生活提供健康指導,但並不能替代醫生之診斷治療,如您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實用,歡迎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5642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