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過多,與疾病有關聯

瘋av-fre ...| 2015-08-23| 檢舉

人體

為了適應外界環境自身調節體溫而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天氣炎熱、穿衣過厚、運動、情緒激動等出汗。但不少老人平日裡稍有運動,甚至不運動也會大汗淋漓,就有可能是病理性的出汗,需要引起重視,並做相應的治療。

不同部位出汗,原因各不同

一是頭汗過多若頭面部多汗,同時覺得肢體沉重無力、上腹脹滿、口渴等,多為積食,可通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也可吃點消化藥。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

二是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乾燥等,多屬於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若手足心多汗伴隨口乾、牙齦腫痛等,多屬於胃熱,可服用清胃熱的中藥,如牛黃清胃丸等。

三是心窩、胸口多汗多見於一些腦力工作者,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夢的表現,屬於思慮過度,導致心脾虛,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等緩解壓力。

老人自汗多為衛氣虛

今年70歲的李阿姨總是冷不丁就出一身虛汗,有時一覺醒來,整個後背都濕漉漉、涼涼的,一天要換三四個背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如果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身體的某一部位出汗較多,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問題,特別是像李阿姨這樣的老人,出汗後又覺得渾身冷,疲乏無力。「白天不因疲勞或無明顯誘因而不時出汗的症狀是自汗,這可能是衛氣虛引起的表現,人體的衛氣具有固護肌表,抵禦外邪的作用,在不足的情況下,肌表不固,就會造成愛出虛汗的表現。」銀川市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吳曉晶醫生介紹,若老人出汗太多,將導致精氣耗傷,出現精神倦怠、臉色蒼白、四肢乏力、不思飲食、容易感冒、睡眠多夢等症狀,損害健康,甚至誘發其它疾病。

睡著出汗,醒來汗止,在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髮熱、口咽乾燥等特點,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出汗過多易傷「心」

中醫認為的正常出汗是「蒸蒸汗出,不可汗出淋漓」,意思是說:可以看到汗珠,汗卻不能像下雨一樣地流。研究表明,人體汗液的分泌受神經的支配和調控,交感神經興奮時,會出現出汗增多。交感神經興奮的時候,各個臟器都有反應,其中心臟和血管的反應是最敏感、最顯著的。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鉀、鈉、氯等電解質及尿酸、尿素等。當你的出汗量比正常人多時,汗液中鈉、氯、鉀等電解質的流失也明顯高於正常人。這些電解質的流失將破壞體液平衡,不僅使人感到口渴、乏力,還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心律失常,危及健康。

多汗者如何自我調節

吳曉晶建議,為了防止出汗受涼,老人最好貼身穿件純棉的隔汗背心,外出走路、睡覺前穿上,可以吸汗。出汗過後,特別是大汗淋漓之後,易感外邪,應及時擦乾汗水,更換衣被,避免受風著涼。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火旺的人居住環境應稍偏涼一些等。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多汗的人可以通過日常飲食的調節進行調養,建議平時多吃一些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的食物,比如麥冬、人參、花旗參、五味子、桑葉、菊花、山藥、紅棗、桑葚、何首烏、山楂、蓮子、核桃肉等。其中,桑葉對於盜汗和自汗都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嘗試用新鮮的桑葉煎水代茶飲。調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溫之物多能發汗,不宜多用。如果出汗現象比較嚴重,還應及時去醫院診斷治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53916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