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足見腎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中醫又講冬季主收藏,最適宜補腎。所以冬季宜補腎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不過,補腎是有講究的。首先,要知道什麼情況下該補腎,自然是腎虛的時候。
那麼腎虛有哪些常見症狀呢?
呼吸加快,容易氣喘。我們都知道呼吸是肺的功能,其實,呼吸和腎的關係也非常密切,中醫講「肺主呼氣,腎主納氣」。一動就喘,是腎不能納氣,就說明腎虛了。同樣道理,總打哈欠,想深呼吸,也是腎虛的表現之一。
腰酸腿軟,登高困難。腎有兩隻,分居腰部兩側。所以,中醫叫「腰為腎之府」,腰酸腿軟,登高困難,是腎虛的表現。此外,「腎主骨」,腎虛會導致骨質疏鬆,也會出現腰酸腿軟的症狀。
視物模糊,眼睛乾澀。中醫將眼睛的瞳孔叫「水輪」,「腎主水」,腎有問題,不能將腎水送達到眼睛,眼會覺得乾澀、視物模糊,甚至會迎風流淚。
手腳冰涼,腳後跟疼。腎中之陽,對人體有溫煦作用,中醫叫「命門之火」,如果人體內火氣不足就會手腳冰涼,甚至全身都怕冷。由於腎陽不足,循環不好,血液不能運輸到末梢就會手腳涼,腳後跟疼也是同樣道理。
排尿不順,夜尿頻多。中醫說「腎司二便」,也就是說大小便也是由腎控制的,腎虛就會出現排尿不暢,或者無力、滴瀝不盡,嚴重的還會尿失禁,中醫叫「腎氣不固」。夜間主陰,腎氣虛的人,夜間就會尿多,嚴重的還會影響睡眠。
如果有以上這些症狀表現,就說明有腎虛的問題了。
這些事會影響腎臟健康
造成腎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遺傳、先天不足會導致腎虛,後天失養、房勞過度,也會引起腎虛。
此外,生活中一些不良習慣,也會影響腎臟健康。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飲水或排尿習慣,忙起來就忘了按時喝水或排尿,會加重腎臟負擔。此外,飲食不節、過度操勞也會傷腎。
一些藥物,如去痛片、消炎痛、撲熱息痛、阿司匹林等,長期服用會對腎臟造成傷害。所以服用期間,應該嚴格遵照醫囑。
體弱的人,腎精不足,尤其應該多注意腎臟健康。
補腎是有講究的
所謂冬季補腎,要對症而補。我提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勞逸適度,靜以養精。補腎不只是吃什麼,生活習慣非常重要。中醫認為冬三月要「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因為冬天主陰,要多靜少動,防止傷精。少動不是不動,而是要適當減少活動量,把人體的精氣都收藏起來,這也是補腎。
飲食有節,補脾益腎。飲食對人體非常重要,飲食不足,營養不良,自然達不到補腎的目的,不過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大多數人並不缺營養,大補並不益腎,反而增加腎臟負擔,特別是高蛋白、高鹽、高脂肪飲食,這些飲食偏好會影響脾腎功能,輕則腹脹、腹瀉,重則產生疾病。所以,飲食清淡,不要過飽就是補腎。
藥食結合,分清陰陽。補腎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中醫將腎虛分為腎陽虛、腎陰虛等,補腎藥食要有選擇,不可盲目進補,最簡單的就是根據身體狀況分清陰虛、陽虛,陽虛的要補陽,陰虛的要滋陰,如果分辨不清,還是不補為好。
一般來說,腎陽虛的人怕冷、尿頻、浮腫、性功能減退,要補腎壯陽,可以吃些黑豆、核桃、芝麻、河蝦、羊肉、鹿茸、人參、海馬等,這些有壯陽作用的藥食多偏溫熱,如果補反或者補過了會上火,高血壓、高血脂的人不適合。
腎陰虛的人燥熱汗多、眼睛乾澀、失眠多夢,可以吃海參、甲魚、牛奶、冬蟲夏草、石斛、麥冬、銀耳、百合等,這些是補腎養陰的藥食,但偏寒涼,如果補反或補過了會產生胸悶、胃脹、腹瀉、腹痛,胃腸不好的人不適合。
總之,補腎並非簡單事,補反補過都不宜,冬季補腎要慎補,最好還是諮詢中醫。㊣(作者:陳冬牛,來源:37°女人,感謝文字作者,感謝圖片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48333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