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豆
01.中醫認為,紅豆味甘酸,性平,歸心、小腸經;具有健脾利水、清心養神解毒消腫、利濕熱的作用。按照「五色入五臟」的理論,紅豆色紅,赤紅主火入心,具有養血與凈化血液的作用,故李時珍把紅豆稱為「心之谷」,強調了紅豆的養心功效。
紅豆一年四季均可以食用,但它的最佳食用季節是夏天。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的臟腑是心,因此,夏季養生重在養心。此外,夏末的時候,人們汗多尿少,特別是心、腎功能不好的老年人,更易發生雙下肢水腫。而紅豆養心之功效正好與夏季人體之需相對應,故食之裨益甚大。

02.綠豆
綠豆可以清熱消暑。從性味上來講,綠豆味甘,性涼,入心經和胃經,在炎炎夏日,一碗綠豆湯如清泉一樣帶來一股清涼,成為我們解暑止渴最實惠的方法,綠豆清暑熱的功效也由此略見一斑。
對此《本草匯言》里是這樣說的:「清暑熱,靜煩熱,潤燥熱解毒熱」,這裡把綠豆的清熱之功概括得更廣泛而全面。
不過說綠豆能清熱,指的不單是「暑熱」,「暑熱」一般只能指夏天,而食用綠豆是不分時令的,只要是身體里有「火」,就能用綠豆祛除。正如所說的「潤燥熱」一樣,「燥熱」是什麼?
從中醫學角度說,就是體內有燥火,像目赤腫痛、牙齦咽喉痛、耳鳴或鼻出血等,都是燥氣損傷了津液,就是平時說的上火。
但對寒性體質的人來說,若常吃綠豆或喝綠豆湯,這類人不但不能享用其好處,反而會耗散人體陽氣,增加身體的各種不適,甚至引發諸如腹瀉、關節酸痛等症狀。綠豆湯對於胃寒及脾胃虛弱引起的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尤為不宣,干萬不能因為一時的貪嘴,而損害我們的體質。

03.黃豆,健脾補虛的「營養之花」。
黃豆,色黃入脾,是滋補脾胃的重要食糧。它能夠健脾寬中,脾胃虛弱、消瘦少食的人吃些黃豆,可以增強脾胃的功能,逐漸消除食少腹脹、食欲不振的症狀,使虛弱的人增長氣力,健身寧心。
補益脾胃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益氣養血,養好脾胃這個後天之本,可治療貧血等症,同時造就好的膚色和氣色。同時還不能忽視黃豆消水腫、除濕痹的利水功效,對於這一點,黃豆芽的效果更佳。
黃豆吃法多,最宜煮食。
黃豆可以榨油,製作豆瓣醬,泡發成豆芽炒著吃,可以說老百姓對黃豆的吃法最不陌生了,還有數不過來的各式豆製品。不過這裡要說的是,單對於黃豆(不是豆製品),最好煮著吃,而不是炒豆子吃,炒豆子吃起來很香,但是很不好消化。《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宜煮食,炒食則壅氣」,這一點和黑豆一樣需要注意。
而且黃豆也不能生吃,飲用了不完全熟透的豆漿也可能出現腹脹、腹瀉和嘔吐的症狀。在用黃豆煮湯的時候,也要儘量煮軟一點。
黃豆雖然號,每次不要吃過多。《本草綱目》里說:「黃豆多食壅氣,生痰,動嗽,令人身重,發麵黃瘡疥。」黃豆本來是健脾寬中下氣的,如果次吃太多,不僅不易消化,反而令它本身產生的氣體,給人造成脘廢脹滿之感,那樣我們吃黃豆的目的就事與願違了。這裡建議每人每天不超過50克,小朋友要更少量,包含豆漿。
另外,胃炎、腎結石和痛風患者都不宜吃黃豆。

04.黑豆
「腎之谷」黑豆,滋陰補腎的上好食糧黑豆,形狀似腎,色黑屬水又通腎(腎為水髒),從這裡引出它的角色和功效—腎之谷,可以補腎益陰、養血明目、補虛烏髮,多用於腎虛陰虧和腎氣不足出現的小便頻數、頭暈目眩、視物昏暗潮熱盜汗、鬚髮早白等;黑豆又入脾經,能夠健脾利濕、利水消腫,對腳氣水腫、濕痹拘攣、腹痛腹瀉等有一定療效。黑豆是可以「長
肌膚,益顏色,填筋骨,加力氣」,強壯滋補的天然腎寶。
我們說黑豆不易消化,腸胃不好、容易胃脹的人不宣吃黑豆其實就一般人而言,吃黑豆也不能過量的,否則同樣會引起腹脹。
如《本草匯言》里就有「多食(黑豆)令人腹脹」。孫思邈也說「黑豆少食醒脾,多食損脾也。
另外,老人和小兒也不宜多吃黑豆。《隨息居飲食譜》中講到黑豆「性滯壅氣。小兒不宜多食」。「壅」是堵塞的意思。壅氣就是肚子裡脹氣,這裡也是在說黑豆容易造成氣滯腹中。而老人和小孩的消化能力都比較差,所以也不宜過多食用。

05.白扁豆
白扁豆,健脾祛濕的「脾之谷」
白扁豆有個稱謂,叫做「脾之谷」。它味甘,性溫平,在補脾和中的同時,可以化濕消暑。因為它成熟於夏秋季,作為時令蔬菜,特別適合夏秋食用,這正對應長夏祛濕的養生特點。對脾虛濕盛出現的食少便溏、暑濕吐瀉,有很好的食療效果。
白扁豆味甘,甘味入脾,正如《本草求真》里所說:「扁豆如何補脾?蓋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
有一種化濕的方法是芳香燥濕,是說氣味芬芳、性偏溫燥的藥物具有化濕運脾的作用。白扁豆正是氣味芳香而性溫平,所以「能於脾而克燥」。此外還有:「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稟氣芬芳,故能於脾而克舒也。」香味入脾,芬芳的氣味能夠使脾氣舒張運轉起來,得以健運。
覺得有用,記得關注,後續更好看。記得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收藏起來備用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208675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