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蘑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有「素中之葷」的美譽,是一道山珍美味,備受很多人的喜愛。很多人喜歡採食蘑菇,不過有些享受到了蘑菇的鮮美,而有些人卻吃蘑菇吃進了ICU(重症監護室)。
武漢一中年男子,於2018年6月2日12時左右進食兩碗自采蘑菇湯,6月3日開始出現腹瀉、嘔吐,嘔吐10餘次,腹瀉20餘次,呈黃稀水樣便,伴乏力,無里急後重,無腹痛,6月3日23:07就診於某區人民醫院,考慮為「毒蕈中毒(即毒蘑菇中毒)」,予以輸液等治療後,中毒症狀並沒有明顯緩解,於6月4日就診於武漢市某大型三甲醫院急診科,完善相關檢查,也診斷為「毒蕈中毒」,考慮患者病情非常危重,為求進一步的監護與治療,所以轉入該院ICU,醫囑予以抗凝、護胃、護肝、護腎、促腸蠕動、抗炎、降顱內壓、抗感染、安神、維持電解質平衡等對症治療。

什麼是毒蕈中毒?
蘑菇是一類真菌,又稱為蕈。毒蕈是指有毒的野生蘑菇。我國已發現有190多種毒蕈,其中引起人嚴重中毒主要有10種,分別是白毒傘、褐鱗小傘、肉褐鱗小傘、褐柄白毒傘、毒傘、殘托斑毒傘、毒粉褶蕈、秋生盔孢傘、包腳黑褶傘和鹿花蕈。毒蕈主要致病物為其所含毒素,毒蕈中毒素的毒性較強。因為毒蕈在外觀上與無毒的食用蘑菇很難做出區分,容易被誤食,且一旦被誤食就會導致中毒,可出現多器官功能損害(如肝、腎損害),常常危及中毒者生命,由於沒有特效解毒劑,毒蕈中毒的死亡率極高,而且往往表現為家庭聚集性中毒的特點。
毒蕈中毒患者有哪些主要症狀?
(1)胃腸型:誤食毒蘑菇後10分鐘至2小時出現的症狀,如噁心、嘔吐、劇烈腹痛、腹瀉等,是最常見的中毒類型。
(2)神經精神型:如:幻聽、幻視、譫語、昏迷、驚厥、抽搐等。
(3)溶血型:潛伏期為6小時至2天,最初時主要表現為腸道症狀,3~4天後皮膚變黃、肝脾腫大,嚴重者甚至因急性腎衰而死亡。
(4)臟器損害型:最為嚴重,病情兇險,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以肝、腎損害最為嚴重,若搶救不及時,死亡率非常高。
如何解救毒蕈中毒?
(1)若誤食了毒蘑菇,應及早送醫院治療。如在離醫院較遠的地方,家人應首先讓誤食者口服大量濃茶水、牛奶、甘草水等,然後用食指摳喉部催吐,再緊急送到醫院治療。
(2)胃腸型的患者:在初期進行催吐(最好在4小時內)、洗胃和導瀉等加速毒物排出,此外應積極糾正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3)神經精神型中毒的患者:如果是含毒蠅鹼的毒蕈中毒,出現毒蕈鹼樣症狀(平滑肌痙攣和腺體分泌增加;噁心、腹痛、多汗、流涕、腹瀉、尿頻、大小便失禁、心跳減慢和瞳孔縮小;支氣管痙攣和分泌物增加等),可使用阿托品或鹽酸戊乙奎醚。如果是含異噁唑類衍生物的毒蕈中毒,出現精神錯亂,幻視等症,可用鎮靜劑等;由毒牛肝菌中毒引起小人國幻視症等精神症狀,可按精神異常處理。
(4)溶血型的患者:可合用潑尼松、可的松、小蘇打等;嚴重貧血者可採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輸血治療。
(5)肝臟損害型的患者:可應用巰基解毒藥(如二巰丁二鈉、二巰丙磺鈉)。
(6)腎衰竭的患者:可採用透析療法,對大多數毒蕈生物鹼的清除有一定作用。

如何預防毒蕈中毒?
(1)無識別毒蘑菇經驗者,不要自采蘑菇食用。有毒野生蘑菇類常具備以下特徵:色澤鮮艷度高;傘形等菇(菌)表面呈魚鱗狀;菇柄上有環狀突起物;菇柄底部有不規則突起物;野生菇(菌)採下或受損,其受損部流出乳汁。
(2)要精心加工,清洗要認真,腐爛變質的蘑菇不食用,烹調時必須炒透煮熟。
(3)一次不能食入過多的蘑菇,而且吃蘑菇時最好不喝酒,因為有些毒素在酒精作用下,會加重中毒症狀。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