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癢?隨手掏一掏?不,這個習慣你需要改!

王先生捂著右耳急匆匆地走進耳鼻喉診室,「李主任,快幫我看看耳朵。我今天在家用挖耳勺掏耳朵,結果掏出血了,現在耳朵裡面痛,還有血流出來,我不會是把耳膜掏穿了吧,我會不會變聾啊?」

李雲英教授連忙用電耳鏡幫他檢查,確定只是外耳道損傷導致的出血,鼓膜完整,進一步完善了聽力測試,聽力是正常的,李教授提醒他不要擔心,給他開了幾天的藥物預防感染,並叮囑他一定要保持外耳道乾燥,不能再自己掏耳朵。

其實,像王先生這樣習慣在家自己掏耳朵,或者讓其他人幫忙掏耳朵的人比比皆是。耳朵有點癢,拿個棉簽掏一掏,就感覺舒服多了。

掏耳朵的正確打開方式

掏耳朵,在民間俗稱「挖耳屎」。不要因為帶了個「屎」字,就覺得這玩意留著也沒用,掏掏更健康。在四川滿大街都有掏耳朵的,當地人叫「耙耳朵」,是人們休閒時的必選項目,部分掏耳朵的師傅甚至憑著一手掏耳朵絕活家喻戶曉。

耳朵癢?隨手掏一掏?不,這個習慣你需要改!

那麼,掏耳朵到底好不好?怎麼掏耳朵才正確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掏耳朵的正確打開方式。

為「耳屎」正名

醫學上稱「耳屎」為耵聹,是外耳道皮膚耵聹腺分泌出來的一種正常分泌物與灰塵、皮屑混合而形成的。

耳屎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部分人是乾性耳屎,呈片狀存在於外耳道內,人們稱之為「干耳」。也有一部分人耳朵油脂分泌旺盛,耳屎比較粘稠、看起來顏色比較深,油油的,有的會流到耳外,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油耳」。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耵聹是乾性還是濕性,都屬於正常現象,是由遺傳基因和飲食習慣決定的,不需要過多在意。

小「耳屎」,大作用

1.殺菌作用——富含脂肪酸的耵聹,在耳道皮膚表面會形成一層酸膜,使外耳道處於酸性環境,具有輕度的殺菌作用。實驗證明,耵聹里的化學成分能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

2.阻擋異物——耵聹因富含油脂,可以滋潤耳道皮膚上的絨毛,這些絨毛能阻擋由外界的塵埃顆粒和微生物進入耳道深部,保持耳道的清潔。耵聹和絨毛還能防止昆蟲和其他微生物對耳朵的侵害。

耳朵癢?隨手掏一掏?不,這個習慣你需要改!

3.保護鼓膜——能使耳道空腔稍稍變窄,對傳入的聲波起到濾波和緩衝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強聲所震傷。

4.保持濕度——富含油脂的耵聹能使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同時可使鼓膜保持彈性處於最佳狀態,保持聲音傳導的穩定和順暢。

掏耳有風險,動手需謹慎

在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刻意去清理耳屎的。一方面,我們的耳朵有一種自潔功能,那些小塊耳屎、皮屑等等可隨著我們開口說話、咀嚼以及頭部的活動而自行掉到耳外,不會引起外耳道堵塞。

另一方面,耳道內的菌群有自己的生態平衡,如果過多人為地去干擾、去掏耳朵可能會造成外耳道疼痛、瘙癢甚至損傷外耳道皮膚,引起發炎。

耳朵癢?隨手掏一掏?不,這個習慣你需要改!

頻繁的掏耳可能使外耳道局部受到刺激反而造成耵聹分泌過多,若一不小心捅破耳膜,可能會引起感染,甚至導致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

什麼情況下需要掏耳朵?

當外耳道內耵聹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聹在外耳道內聚集成團,阻塞外耳道,這種情況稱為「耵聹栓塞」。當耵聹栓塞形成,輕則會出現瘙癢,重則會出現耳悶,聽力下降,耳鳴等不適。若耳朵進水後則會導致症狀加重,並且易於引發感染,導致外耳道炎,甚至中耳炎,出現耳痛、流膿等不適症狀。

因此,當您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尋求耳鼻喉科醫生幫助,確定問題的原因,若是單純由於耵聹栓塞所致,由耳鼻喉科醫生幫忙將耵聹取出。若耵聹質地較硬,或者嵌頓在外耳道內,則需先用耵聹液(例如碳酸氫鈉滴耳液)滴耳軟化耵聹,數天後通過外耳道沖洗將耵聹衝出。

無論何種耵聹,耳鼻喉科醫生都能專業對症處理,並且更加安全。

耳朵癢?隨手掏一掏?不,這個習慣你需要改!

當耳朵產生癢的感覺,或出現輕度堵塞感時,可增加咬合動作,以幫助耳屎排出。如果只是輕微瘙癢,可以選用粗細合適的消毒棉簽,適當的蘸上一些酒精,在外耳道內瘙癢處輕輕轉動即可。不要用指甲、火柴杆、鐵絲等尖銳不潔之物掏耳朵,以免造成機械性損傷或感染。

如果耳屎較多,症狀較明顯,建議到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由醫生取出。醫院有專門的設備和辦法,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員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205646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